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74994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8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摘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多维发展观。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学生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构建核心能力培养和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抓好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理性抉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34-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
2、明确、系统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思维。科学发展观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高校学生工作,它反映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必然会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
3、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它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整体。科学发展观高屋建瓴,统摄全局,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高校学生工作层面上,“以人为本”就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而不是片面的、单向度的、短期的。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并没有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4、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往往把精力放在显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外部灌输上,而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方面,注重把学生管理好,而疏于引导。学生工作始终没有把“管”与“导”的关系处理好,或者说是重“管理”而轻“引导”。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管理,非人性化、非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是管得越多,学生越反感,学生工作的价值越来越遭到学生的抵触和质疑。究其根源,在于高校学生工作没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甚至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和
5、理性抉择。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强调平等。如果还是继续沿用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制学生接受的学生工作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必然会遭到学生反感和抵触。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工作,首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学生的平等沟通,以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为工作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把
6、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坚持引导与体验相结合,改革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要改变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尽量少使用简单说教、生硬灌输的方法,一方面,要灵活地运用“启发式”、“交互式”、“对话式”等引导方法,强调方法的个性与双向性,增加教育管理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
7、中深化思想认知、增强情感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北京师范大学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上借鉴一些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强调双方地位的平等,以及重视对方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对政治工作情境中教育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认知反应。因此,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上两点,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工干部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改革学生工作方式方法,使师生之间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这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加深。另一方面,要求政工干部不但要认真研究教育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为
8、每一个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心理、生活、生涯规划等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前,要认真调查研究和阅读学生档案,然后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交谈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内容,引导学生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三、构建核心能力和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一)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