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

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

ID:14450968

大小:5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28

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_第1页
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_第2页
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_第3页
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_第4页
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最后不熟点记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绪论1、任何哲学都是()多选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C人们处理和观察问题的方法论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是因为()单选A并不以科学为基础B可以囊括一切科学C给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D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多选A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B指导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科研选题、方向C帮助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意:哲学基本问题仅

2、仅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可知论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2、“我不肯定也不否认人的永生性。我一方面没有理由相信它,另一方面没有反驳它的证据。我也没有先验的原因来反对这个教条。”这句话本质上()单选A肯定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肯定物质是意识的产物C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不可知论D否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不存在()的对立。单选A、唯物论和唯心论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以前

3、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其含义是()单选A世界观是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唯心主义B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心主义C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心主义D自然观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唯物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多选A人的意识是客观精神发展的产物B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精神C存在就是被感知D理在事先3、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性质的有()多选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4、《传习录》记载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

4、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你?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多选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看成具有同一性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本质特征: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基本观点。强调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的

5、检验、补充、丰富和发展显著(根本)特征:实践性阶级性基本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真理性)、革命性第四,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实践出发正确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本质特征上的变革)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多选A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B正确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C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D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实践出发正确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4、新的千年开始之际,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千

6、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康德、尼采等人之前,被评为已过去的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西方各国网友投给马克思的票数第一。这一事实最充分说明()单选A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全人类公认的真理B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具有阶级属性C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的科学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

7、”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4、客观实在的含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掩耳盗铃回避社会问题、矛盾等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那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多选A镜中花,水中月B引力场C梦中树D未实施的城建规划二、运动观错误观点: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2)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多选A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变化形式的思想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思想D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

8、思想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割裂两者关系的错误(1)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包含。无条件的运动和有条件的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2)错误观点: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夸大运动的绝对性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