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16333
大小:4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8
《试述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形成条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述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形成结果及典型形态特征的区别与联系 2011-04-2219:37:38
2、 分类:存文库
3、 标签:溶蚀 喀斯特 地貌 丹霞地貌 石芽
4、字号大中小 订阅1. 喀斯特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一系列地貌。2. 形成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归纳起来是“四性”:岩石可溶性和透水性,水的流动性和溶蚀性。 (一)岩石可溶性:取决于岩石成分、结构、裂(二)岩石透水性 :岩石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的渗流,并关系到地
5、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三)水的溶蚀力:水的溶蚀力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影响因素有水温、气压、co2 。(四)水的流动性——可增大溶蚀力(五)其它方面: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动物等3. 形成机理 成因原理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此外,由硫化铁氧化时产生的硫酸,生物活
6、动或死亡后分解而产生的有机酸,闪电时产生的二氧化氮溶入水后形成的硝酸等强酸类,对石灰岩都会产生强烈的溶蚀,如式:① CaCO3+H2SO4→CaS4+CO2↑+H2O② CaCO3+2HNO3→Ca(NO3)2+CO2↑+H2O③ CaCO3+CH3—COOH→(CH3—COO)2Ca+CO2↑+H2O4. 形成结果一、地表喀斯特地貌 (一)石芽与溶沟 1、溶沟 。地表流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时所溶解的石质小沟称溶沟。 2、石芽 。石芽是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地上、地下皆有。 3、石芽地 。当石芽与溶沟连成一片,构成广阔的
7、地面时,就称石芽地。4、埋藏石芽 。热带土壤空气CO2含量高,地下水有较多的碳酸,可溶蚀土层下的石灰岩形成石芽和溶沟,但因在地下未受雨水冲刷,故石芽外形圆滑,溶沟深度不大(如图)。 (二)溶斗与落水洞 溶斗和落水洞都发育在垂直活动带上,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但是形态和成因上有区别。 1、溶斗(喀斯特漏斗) 溶斗是一种碟形、漏斗形、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圆洼地(深度一般小于直径)。 当喀斯特谷底溶斗呈串珠状出现时,暗示着可能有地下河存在,因此常作为喀斯特地区寻找地下水的指示性地貌。溶斗按成因可分为: (1)溶蚀溶斗 地表
8、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深度不大,斗壁和缓,斗缘也不明显,外形多呈碟状。进一步发展时,斗壁变急峻,斗缘明显,呈漏斗状。 (2)塌陷漏斗 地下常出现大小不等的洞穴,覆盖在洞顶上的土层或岩层,由于重力作用,有时崩塌,造成塌陷形溶斗。多呈井状,底部有崩积物,壁陡,斗缘明显,深度大于宽度,外形呈筒状。2、落水洞 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大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落水洞的深度比宽度大得多。落水洞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裂隙状落水洞,形 态狭长,作一定倾斜和曲折向地下延伸,分布最广; 二是井状落水洞,深度和宽度都很大—法国的牧羊人
9、落水洞1122m,四川奉节县小寨天坑662 m.。 落水洞成因除了溶蚀作用外,更重要在于重力和侵蚀作用。(三)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 1、溶蚀洼地 是一种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封闭洼地,四周多被低山丘陵、峰林等围绕。底部堆积着2-3m厚的红土层,当洼地底部排水系统堵塞后(发育后期)积水成湖。2、溶蚀谷地 是喀斯特地区一些宽阔而平坦的谷地,或者盆地两侧多被峰林夹峙,谷坡急陡,但谷底平坦,横剖面如槽形。谷地内常有过境河穿过,由一端流入,至另一端潜入地下。在河流作用下,谷地不仅迅速扩大,还堆积了较厚的冲积物。此外,还残留石灰岩残积红土及
10、低矮的石灰岩孤峰或残丘。 (四)干谷、盲谷和地下河 1、干谷 喀斯特地区往昔的河谷(今已无水或仅洪水期有水),现已变成干谷。 2、盲谷和地下河 盲谷是死胡同式的(封闭式)河谷,前方常被陡崖所挡,河水从崖下落水洞潜入地下,变成地下河(伏流)。(五)峰丛、峰林和孤峰 1、峰丛 峰丛顶部山峰分散,基部连成一体,地势较高,侵蚀较轻微,是位于垂直渗透带上的峰林集合体。2、峰林 成群的石灰岩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接近地下水位线。是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所成的山群。3、孤峰 散立在溶蚀谷
11、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是长期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如桂林独秀峰,伏波岩。4、三者联系 时间上:发育早期→中期→晚期(峰丛→峰林→孤峰) 空间上:中间→边缘→外缘(峰丛→峰林→孤峰)(六)岩溶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