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ID:14349720

大小:6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8

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_第1页
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_第2页
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_第3页
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_第4页
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期末语文考试答题技巧一、拼音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答题技巧】A、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B、善用排除法。【小窍门】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

2、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小窍门】: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4、注意语义重复。5、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1、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

3、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2、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3、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4、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5、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见词语题。6、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

4、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四、语句衔接题:【答题技巧】:(1)看清题干要求,明白答题方向;(2)寻找题中暗示,找准突破口(解题关键处)。【知识归类】:1、陈述对

5、象是否一致;2、句式是否统一;3、语序是否是合理;4、照应是否周全;5、色调是否相融;6、音节是否和谐;7、过渡是否承启;8、暗示是否回应。解答排序题的要领是:⑴找准起始句和总结句,⑵发挥句中以下暗示性词语的作用:代词,关联词,重复出现的词和体现语段层次的其它词。⑶尤其注意句子之间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五、文言文阅读:读懂文言文文段要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

6、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8【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文言虚词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

7、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文言文断句答题技巧】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

8、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