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344815
大小:3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8
《从市场角度谈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市场角度谈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 【摘要】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和龙头,把市场经营理念引入职业教育,可使价值规律与教育规律有机整合。从市场角度剖析专业建设、从企业角度管理专业设施和教师、从产品角度审视教学质量,做好职业与岗位的衔接、专业与市场的衔接,从而培养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的学生,推动专业建设良性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市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4-0048-04 【作者简介】李建红,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215104)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
2、方向为会计学教学与实践研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1]当前,我们要把市场经营理念引入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使价值规律与教育规律有机地整合,实行市场化经营,走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2] 一、专业设置市场化 树立“经营专业”的理念。在专业建设中注重精细化管理,让服务的需求、就业的需求成为专业改革、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一)正确专业定位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落实本专业的市场调研机制,
3、进行就业市场调研、人才需求市场研究与预测、毕业生就业与工作情况调查,定期、全面对区域经济中的专业、岗位、用工需求、用工质量、发展趋势作系统、可持续地研究分析。适应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结合区域经济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形成可信度高、有一定前瞻性的专业调研报告。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工作团队,对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形成《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报告》。使专业设置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注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 健全专业论证机制,建立行业企
4、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定期开展专业论证活动,形成科学的论证报告。 (二)优化专业建设 紧贴市场调整改造专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以“学校围着市场办,人才跟着市场转”为重点。为确保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良好对接,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捕捉各类用工信息,并针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专业调整,坚持适应需求、服务社会的原则,不断增设、调整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方向。 根据市场的供需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遵循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制订专业建设五年规划。规划
5、专业发展阶段性目标,分期设定专业建设的布局定位、目标、任务、措施,使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进程真正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相吻合。围绕行业、企业发展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需求变化,有效进行专业拓展,形成依托本专业的专业群(链)。 (三)引进专业文化 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工场,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 显性文化要突出、耀眼。完善校园专业文化活动设施,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吸纳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专业的职业精神。精心布置各种场所,张贴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名言以及劳动模范、创业典型
6、、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的画像,建造具有专业特色的雕塑、碑铭等,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就业创业信心。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环境建设,通过展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纪律、规范、流程,展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优秀成果,加强学生的职业养成训练,增强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 隐性文化要充实、丰厚。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开展艺术节、文化节、技能节、运动会等活动。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各项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和管理,定期参观生产性实训基
7、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四)市场化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要紧跟市场。以需求为导向,灵活运用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的策略,形成长短互补、宽窄相宜,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专业课程架构。着力构建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设置、实施评价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工程。 贯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学生就业与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与多元需求的关系。
8、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