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334671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8
《《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一、本章课程内容这一章是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第二部分,在上一章讲光现象的基础上,本章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还有观察微观和宏观用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二、本章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
2、与价值观的目标。前者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后者统称为体验性要求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⑵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①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②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③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2、体验性要求目标:⑴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⑵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⑶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
3、等。三、对课程目标的理解1、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比较: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提高了。⑴原《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①原《义务大纲》中本章的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及这些透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知道: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4、。②现《课程标准》中本章的课程目标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了解: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眼睛和眼镜。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⑵两种目标的比较分析:与《义务大纲》相比,其中有三处不做要求,如: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还有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及这些像的特点,降为知道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由原知道降为现在了解层次,而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指导性学生实
5、验,现改为探究性的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比《义务大纲》中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的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2、本章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⑴重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对于探究性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
6、规律也是本章教学重点,重点应解决如何探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评价等。 ⑵难点:“平行光源”的解决是做好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关键,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另外,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写探究报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3、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从教科书中的五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标准》要求。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我们老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有些内容老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老师不可能将庞大
7、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如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老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4、弄清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课程目标的分层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要落
8、实好这三种目标,必须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关系教师才能研究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节课,老师在备课中才能有针对性的备好提问、引导、组织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要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