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312992
大小:8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7
《菊花酒的制作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菊花酒的制作方法制作方法配方一 【处方】 菊花(一斤)、杜仲(一斤);防风、附子、黄蓍、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四两;紫英石、肉苁蓉,各五两;萆薢、独活、钟乳粉,各八两;茯苓(三两)。 【制法】 以酒七斗,浸五日。菊花酒【功能与主治】 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颜色,嘘吸少气,去风冷,补不足。 【用法与用量】 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配方二 [配方] 菊花生地黄、构杞根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曲适量。 [制法] 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减半.备用;糯米浸泡,沥干,蒸饭,待温,同酒曲(先压细),药
2、汁同拌令匀,入菊花酒瓮密封,候熟澄清备用。 [功用] 壮筋骨、补精髓、清虚热。 [主治]耐老、延年益寿。 [用法]口服。每次温服10毫升,日服3次。 [附记]引自《太平圣惠方》。《集验良方》菊花酒,即本方去枸杞根,加地骨皮,余同上。配方三 [配方] 甘菊花500克,生地黄300克.枸杞子、当归各100克,糯米3000克,酒曲适量。 [制法] 将前4味,水煎2次.取浓汁2500毫升,备用;再将糯米,取药汁500毫升,浸湿,沥干,蒸饭,待凉后,与酒曲(压细)、药汁,拌匀,装入瓦坛中发酵,如常法酿酒,味甜后;去渣.即成。 [功用] 养肝明目、滋阴清热。 [主
3、治] 肝肾不足之头痛、头昏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手足震颤等症。 [用法] 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2次。 [附记] 引自《药酒汇编》。民间药方 【制作过程】1.将甘菊花、当归、生地黄、枸杞入锅中,加水煎汁,用纱布过滤待用。2.将大米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混匀蒸熟,再拌适量酒曲,装入瓦坛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温发酵,直到味甜即成。 【用法】每日2次,每次3汤匙,用开水冲服。枸杞菊花酒 子味甘性平,入肝肾二经,《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记》称其“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日安神,令人长寿”《本草经疏》认为“枸杞子,润而滋,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
4、,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目之上品”。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滋肾强精,补肝明目,润肺生菊花酒津,养神益智药使用;菊花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日,且通利血脉作用,也是古代服食家常用之品,方中更用麦门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延年益寿。 药剂一 【配方】枸杞子500克,甘菊花20克,麦冬100克,曲250克,糯米7.5公斤。 【制法】将上药煮烂,连汁和曲、米如常法酿酒。酒熟压去糟,收贮备用。 【主治】虚劳精损,阳痿遗精,肾虚消渴,腰背疼痛,足膝酸软,头晕目暗,视物模糊,迎风流泪,肺燥咳嗽。 【用法】每次饭前饮1-2小杯
5、,每日早、晚各1次。 【来源】《民间验方》。 药剂二 【组成】枸杞子500克甘菊花20克麦冬100克曲250克糯米7500克【功用】补肾益精,养肝明日。 【主治】虚劳赢瘦,腰脊疼痛,消渴引饮,足膝酸软,头晕目昏,补物模糊,迎风流泪,肺燥咳嗽。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饭前饮用为佳。白菊花酒 制法与方法 菊花酒 【来源】《本草纲目》。【配方】白菊软苗。 【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和无灰酒服之。 【主治】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头旋眼昏,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菊花酒【用法】先炙两风池各二七壮,空腹取白菊末一
6、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 说明:注另用“秋八月合花收暴干,切取大斤,以生绢袋盛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 鲜菊花酒 鲜菊花60克捣汁,用黄酒50毫升冲服。1剂/日,2次/剂。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急性阑尾炎。相关诗词 《秋夜月.菊花酒》(作者:邱可先) 长歌惜柳,故园心,千里忆,重阳时候。 映月琵琶犹唱,玉寰维绶。 断桥水,秋草露,雁声依旧。 思君、恰似短篱花瘦。 崇楼朝薮,倚高灯,难了意,关山星宿。 吐蕊雏菊堪赏,粉拈脂扣。 绝尘土,披风卸,与谁执手? 问情、不胜
7、几杯黄酒。 (词林正韵) 《母亲》 母亲老了,坐在重阳的风中静听秋虫的私语,手里 紧紧攥着纳好的鞋底等待我们回来 不远处,一丛菊花开得正浓 它独自摇曳,清香扑鼻而来 母亲老了,和秋天一起老了 《菊花酒》 一壶菊花酒,藏了数年 父亲从不肯启封 说要等长孙降临的那天 全家齐饮 今年重阳,我把秋雨听成 祭奠父亲的哭声 把酒倾倒在父亲的坟头 听凭经年的清香缭绕而去 父亲,我不能饮用您的希望 只能让孩子的哭声 唤醒你的酒意 《姐姐》 姐姐远嫁了,去修饰别人家的菊花糕天伦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