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ID:14300643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7

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_第1页
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_第2页
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_第3页
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_第4页
资源描述:

《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自我心理调整方法研究论文  综观近几年学生的高考等应试情况,有这么一种说法“考试成绩发挥好不好,就看其心理素质好不好”。这种说法虽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分析其原因,考生的应考心理调整是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对考生应考心理作了探究,以期为考生提供考前最佳心理调整方法。  一、考生的考前心理状态  根据学生参加考试的实际情况分析,可分为以下四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考前盲目自信状态。表现为外表看起来很兴奋,有时也好像很沉着,但对考试的困难和复杂性估计不足,相信

2、能轻易取得成绩。  第二种,考前过分紧张状态。表现为对考试兴奋过度,焦急不安等。  第三种,考前信心不足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缺乏信心。  第四种,战斗竞技状态。表现为有良好的考试态度,并力争出好成绩。  二、考生考试前心理调整方法  考前心理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考生心理的稳定性和取得好成绩的信念。通过各种措施来消除考生的心理障碍,调整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势,形成最理想的应考状态,考前心理准备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明确考试任务,确定适宜的目标。即确定自己努力的指标,指标既

3、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当是既能发挥本人最大潜力,又不至于形成包袱,一般来说,所定指标应留有余地。  2.激发良好的应考动机。考生只有具有正确的考试动机,才能积极地动员机体最大的潜力投入考试。但动机也不能过于强烈,要掌握适度,否则,容易造成精神过度紧张而影响考试成绩。  3.增强考试信心。考前,教师要摸清考生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学生一起分析考试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其树立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  4.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可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心理训练,培养考生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

4、力,另外,也可能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情绪转移训练,分散注意力,消除过于紧张的情绪,以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  5.建立考前程序,并使之习惯化。  6.模拟训练。因为一次考试是在几天之内完成。因此在训练中,要将不同的考试科目按不同的排列组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模拟完成。这样能适应考试顺序,使考生做到胸有成竹。  7.增加难度训练。有些考生信心不足时教师适当降低难度训练,可使他们能完成每次模拟训练的任务,并逐步增加难度,经过训练,培养勇于应考的心理。  8.临考前对考试环境的熟悉与分析。有可能的话,临考前

5、几天,教师能带领学生到考试现场,熟悉考场的环境、设施。从而提高考生对考试环境的认识和评价,提高在新场地的迎考信心。  三、教会考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调控方法  1.自我暗示法。考生临场考试时用简洁的暗示语默念多遍。如心情烦躁时,反复默念“放松!放松!”;头脑发晕时,默念“平静!平静!”;某项考试不理想时,默念“加油,能考好!加油,能考好!”等等。  2.自我情绪动员法。当考生情绪低落需要提高情绪和兴奋水平时,临考前可做深呼吸与用力的呼气练习;也可笑一笑,有意把笑的表情做出来;或者想一想振奋的场面

6、,或大喊几声等。  3.深呼吸法。考试前当考生意识到自身紧张的信号时,即刻做深细、均匀呼吸3~5次。吸气时排除杂念,呼气时一定要体验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氧气环境,提高供氧能力,控制紧张情绪,达到放松目的。  4.念动训练法。考前几分钟,情绪平静放松后,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考试科目的知识要点上,想象考试进行的非常顺利,表现完美无缺。  5.肌肉活动法。进入考场后做些小肌肉活动法,如按摩脸部、按压手指、摩擦双手等。  6.肌肉放松法。如考生感觉某些肌肉紧张僵硬,可有意识地在提示套语的指导下

7、放松相关的肌肉。如“手部松,肩部松,颈部松”等,将注意力集中于放松肌肉的感觉上。采用此法有助于思维过程的集中和简化,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心情也放松平静下来。  7.不良信息回避法。考生应排除一切杂念,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每一门考试。  本文发表于杂志  陈黎明,男,江苏省常熟市莫城小学体育教师,中共党员,全国体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公民道德建设优秀园丁,江苏省骨干教师,苏州大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会员,常熟市青年岗位

8、能手,常熟市体育工作先进。曾获全国体育教学创新奖,江苏省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发表获奖交流论文180多篇。现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心理学分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