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293213
大小:42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7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1994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本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个反面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
3、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体制保障。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既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
4、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之所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一方面是因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
5、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全党工作的大局,系统地分析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
6、的三者紧密关联的战略姓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招下不好,其他俩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胡锦涛“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和谐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
7、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可是,在这方面“左”的思想很顽固,经常挑起“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既是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也是推进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论社会主义,就会重新导致“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1991年,当社会
8、上出现第一次反改革浪潮的时候,《解放日报》连续发表了四篇署名皇浦平的文章:《改革开放需要新思想》、《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和《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尤其是前三篇,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刻,对冲破“姓资”“姓社”之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这些文章的发表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不少报纸杂志集中火力发起了批判,北京一大报发表了《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评论员文章,全国绝大多数报纸都加以转载。邓小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