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ID:14246726

大小:3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7

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_第1页
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_第2页
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_第3页
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_第4页
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_第5页
资源描述:

《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深究知识转移的高校人才流动  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在进入知识社会以后,知识资本开始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发展的驱动力。而知识资本的组成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就是知识工作者,即人才。  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其重要性日益为世人瞩目,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去向,或曰人才流动问题。在知识社会里,谁拥有人才,谁就掌握了重要

2、的知识资本。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恰恰反映了知识社会的本质,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对于高校来说,人才流动对于学科的发展、师资素质的提高、专业的优化改造和重建以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人才的流动是现阶段院校发展、知识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因而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才流动的走向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加剧了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不平衡。  一、国内高校人才流动的基本走向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才流动一直遵循着从发展中国家向较发达国家,从较发达国家向更发达国家,从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向社会相对稳定

3、、政治气氛宽松的国家流动的走势。  以中国人才最富裕的长三角地区为例,2005年上海、宁波、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和绍兴这7个城市所拥有的人才总量占整个都市圈16城市人才的%,剩下的9个城市的人才数量,只占都市圈总人才数量的%。长三角都市圈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中小城市则人才相对匮乏。而伴随着人才的集聚,知识也发生了相应的集聚行为Ⅲ。这一现象也十分明显地反映在中国高校中,而且有更为极化的表现。因为长三角地区的人才聚集还存在产业集群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而在高校中,这一干扰因素即便有,影响也要小得多。  由于中

4、国各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造成了高校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仅以科研资源的分配为例,2006年全国共有816个单位获得了1027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21个单位获得的资助量在百项以上。这21个单位共获得3437项,也就是说%的单位获得了%的资源。一些重要的科技资源如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几乎全部集中在重点高校。无疑在科技资源分配中具有强势的高校,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国高校人才流动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流动,从非211院校向211院校,211院校向985院

5、校流动的走势,致使北京、上海、江苏这些地区的985大学已经形成所谓的“人才高地”,而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大学,则人才比重严重不足,并且还有不断流失的趋向。高校人才的这一流动趋势与国际人才流动的路径几乎完全一致。  1889年,英国统计学家列文斯坦在其著作《人口迁移规律》中对人口的转移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指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20世纪50年代末唐纳德·博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转移“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

6、ory),认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是由促使和阻碍人口转移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引起人口流动的推力和拉力,是由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经济是主要因素。  可见,在短时间内要想改变中国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实现全国高校人才的均衡分布与发展是很困难的。弱势高校希望仅仅依靠人才的引进,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扩大声望和影响,追赶上强势高校也是不现实的。  众所周知,经济和生活条件等因素的改善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基础以及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因此,

7、对于如何解决目前高校人才流动的不对称走向问题,需要转换思路,从人才流动的本质出发,从如何促使人才所具有的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方面去剖析,而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人”的去留问题上。  二、人才流动的本质是知识转移  美国科学家普赖斯在其著作《大科学,小科学》中指出,科学的发展正在由“小科学”阶段向“大科学”阶段转移,这种转移带来了科学在近一百年来的飞速发展。  所谓“小科学”是指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即指科学人才依靠自己的资金、技艺和兴趣自由选题进行研究的时代,具体说就是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那一时期。  “

8、大科学”是相对于“小科学”而言的,它是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随着社会进化到后工业社会,科学已不是仅仅凭借科学家自身的求知欲和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其社会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建制也日趋庞大和复杂,科学活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成为一种知识生产行为。因此可以说,“大科学”是科学、技术、经济、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