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ID:1421881

大小:5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7-11-11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_第1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_第2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_第3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_第4页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_第5页
资源描述: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有效地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十分必要。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

2、014〕64号)计划实施。专项主要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全链条科技创新。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产效率提高18%,增加效益256亿元以上,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生产体系。19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10个项目的

3、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17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6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3个项目、关键技术研究14个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一、基础研究1.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问题,在东北、华北、西南(南方)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玉米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

4、术途径。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对消减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排放降低20%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19定量表述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气候变化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玉米生产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标准。出版专著1部以上,申请专利3-4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1.水稻

5、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水稻在丰产增效过程的不利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重点研究气候变化(温度和光照等变化)与水稻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和综合影响程度;探索气候变化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研究水稻产量和品质及环境效应指标对气候变化(增温、寡照等)的适应机制,揭示水稻丰产优质、稻田固碳减排的生理生态机制;构建水稻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对

6、减缓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提出不同区域和水稻类型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型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以上。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19阐明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水稻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特征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生产的环境代价;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3-4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

7、目数:1-2项1.小麦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与小麦丰产增效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在黄淮海和江淮不同生态区,研究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关系和影响程度;明确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系统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不同区域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构建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可消减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推广品种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

8、报告2-3份;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19阐明气候变化对黄淮海、江淮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小麦生产的环境代价,阐明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调控机理,揭示消减气出版专著1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