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83957
大小:31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6
《高考化学第一轮总复习检测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一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冲刺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3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Cu—64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为2②用量筒、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蒸馏水和pH试纸,可鉴别pH相等的硫酸和醋酸③在进行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④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5.00mL溴水⑤可用渗析的方
2、法除去淀粉中混有的少量NaCl杂质⑥在进行过滤操作时,为了加快速率,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中液体A.①③⑤ 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④⑥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B.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C.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D.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乙烯:通入H2,加入催化剂反应②除去乙酸乙酯
3、中的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③除去苯中少量的苯酚:滴入适量溴水,过滤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⑤除去苯中少量的甲苯:加足量酸性KMnO4溶液,分液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④4.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5.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A.用润湿的pH试纸测稀碱溶液的pH,测定值偏小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C.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D.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偏小6.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非玻璃仪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
4、项实验目的玻璃仪器A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分液漏斗、烧杯B用pH=1的盐酸配制100mLpH=2的盐酸1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C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试管、胶头滴管D用NH4Cl固体和Ca(OH)2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固体制备并收集NH37.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C.配制0.1000mol·L-1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D.检验NH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8.
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加热蒸发Na2CO3溶液的方法除去少量NaHCO3B.向含有少量Fe3+的CuSO4溶液中加入铜片除去Fe3+C.用加热的方法分离NH4Cl和碘固体混合物D.用二氧化锰区别10%的H2O2溶液和10%的稀盐酸9.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10.六价铬有毒,而Cr3+相对安全。工业含铬(CrO3)废渣无害化处理的方法之一是干法解毒,用煤不完全燃烧生成的CO还原CrO3。在实验室中模拟这一过程的装置如图所示,CO由甲酸脱水制得;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灯的顺序是( )A.Ⅲ、Ⅰ、ⅣB.Ⅰ、Ⅲ、ⅣC.Ⅲ、Ⅳ、ⅠD.Ⅰ、Ⅳ、Ⅲ第Ⅱ卷
6、(非选择题 共2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11.(10分)三颈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是三颈瓶在部分无机实验或有机实验中的一些应用。(1)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向三颈瓶内的浓氨水中不断通入空气,将红热的铂丝插入瓶中并接近液面。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瓶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铂丝始终保持红热。实验过程中NH3·H2O的电离程度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g)+CO2(g)NH2COONH4(s)该反应在干燥条件下仅生成氨基甲酸铵,若有水存在
7、则生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①写出加入药品之前实验操作的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若有水存在则生成碳酸氢铵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干燥管中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_。简述左侧三颈瓶装置制取氨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比碳酸盐和酸反应制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