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

【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

ID:14174457

大小:70.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07-26

【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_第1页
【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_第2页
【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_第3页
【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_第4页
【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七大古都资料】——南京南京为东吴、东晋、南朝、明朝等建都的历史名城,素有虎踞龙盘之称。南京文物古迹很多,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和中山陵等。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约30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1993年江宁县在对雷公山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挖掘时,于洞中发现猿人头骨化石2具、牙齿化石1枚和一些动物化石。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了科学发掘。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万年左右,在体质

2、发展阶段上应属于人类演化的直立人阶段。南京人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的位置,应在北京人时期偏晚的阶段,而早于安徽和县人。南京直立人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石头城遗址【石头城遗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西干道虎踞路87号。面积19公顷。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3、。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1992年在遗址上建石头城小公园对外开放。朝天宫【朝天宫】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区建业路西端冶山。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坐北向南,依山而建。此地为春秋时吴国冶城故址,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孝武帝建冶城寺,南朝刘宋创置"总明观"。此后历代兴替。明洪武年间重修并更名朝天宫。凡有重大朝会和祭祀,文武官员都在这里学习礼仪。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改为文庙,并附府学于东侧。主要建筑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先贤殿以及后山的敬一亭、飞云阁、飞霞阁、御碑亭等。朝天宫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4、是我国江南现存一组较大的明代建筑。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保圣寺塔【保圣寺塔】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南110公里处高淳县双塔乡。塔园占地面积4700余平方米。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唐贞元十七年(801)建保圣寺,规模较大,有山门、大殿、保圣塔、观音堂等建筑,寺院早已毁圮。现存塔为宋绍兴四年(1134)重建。塔四面七级,俗称"四方宝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通高31.5米。塔身无座,底层围有外廊,每层均腰绕外檐及平座,底层和七层四面辟门,其余均相对开门,门位各层上下相闪。因塔身逐层递收,加上腰檐平缓,刹尖高耸,使古塔形状挺拔而纤秀。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整,现大部分构件仍为宋

5、代遗物。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现存南朝陵墓石刻共有19处43件,分布于宁栖公路两侧和江宁县东南部的田野之中。陵墓年代最早始于刘宋永初三年(422)。帝陵3处,王侯墓9处,失考墓7处。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石兽分天禄、麒麟、辟邪三种。其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舌吐,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似纵步若飞,俨然威镇百兽之神态。宋武帝刘裕宁陵前石兽东天禄、西麒麟,现保存完好。两石刻相距24米,高3米,身长3米,宽1.2米。石兽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额毛垂胸,两翼刻鳞翅纹,遍体鬃毛如钩,刀笔精湛、娴熟,别具风格。神道石柱首推萧景墓前石刻,现存有石辟邪、石柱各一

6、。柱通高6.5米,柱头上有盘形顶盖,盖上雄踞一只昂首小辟邪,形象生动。柱身圆形,上部有柱额,刻有反书隶体"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忠侯萧公神道",柱体刻瓜棱纹20道。此柱是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作品。萧墓碑有额、身、龟趺三部分,通高5.61米、宽1.6米、厚0.32米。额刻"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正文楷书,2800余字,虽稍风化,但大多尚可辨读,文由著名书法家贝义渊书。现已建亭保护。南朝陵墓石刻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而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栖霞寺山门外侧。明僧绍

7、,字承烈,山东人。刘宋时历任征直郎、参军、正员外郎等,人皆称其为"征君"。南齐时隐居,后舍宅为寺,称栖霞寺。碑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背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2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韵文,后用10首铭词结束。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26米。经地质专家确认,碑材采自栖霞山,是栖霞组灰岩石,又系动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