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

ID:14150657

大小:1.76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26

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_第1页
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_第2页
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_第3页
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_第4页
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二前四章知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前四章知识点归纳(未尽其详,仅供参考,无需外传,祝同学们假期复习快乐!打印时建议用A4纸,否则可能引起错行,删除此行打印!)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选用豌豆,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相对性状明显作为实验材料。  ②先用一对相对性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③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孟德尔科学地设计了

2、试验的程序: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纯合亲本杂交、F1自交)——提出假说(4点)——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3.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相同性状的亲代相交后,子代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性状,如:Dd×Dd,子代出了D__及dd的两种性状。红花相交后代有红花和白花两种性状。)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

3、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隐藏起来)。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能稳定遗传(能做种子)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Dd×ddDD×Dd)。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Dd×Dd)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4、。(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4)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的位置,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非等位基因:染色体上不同位置控制没性状的基因。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高茎的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5)完全显性:基因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使显性遗传性状完全显现出来。即DD和Dd为相同性状(如DD和Dd均为红花)22不完全显性:F1的性状表现

5、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即DD和Dd为不同的性状(如DD为红花而Dd为粉花dd为白花)4.常见遗传学符号符号PF1F2×♀♂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5.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动植物都可以用的方法,一般是动物鉴别的最好方法)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显性:隐性=1:1)目的:用于鉴别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组合,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植物所采用的方法,是鉴别的最方便的方法最好之处是可以保持特测生物的纯度)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在以动物和植物为材

6、料所进行的遗传育种实验研究中,一般采用测交方法鉴别某表现型为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豌豆、水稻、普通小麦等自花传粉的植物,则最好采用自交方法。6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杂合子自交,性状比为3:1,基因型比为1:2:12)性状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性状一般相同,但不一定相同。表现型=基因型+环境7孟德尔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独立的),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

7、代解释: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实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发生的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方法:假说—演绎法推导过程:杂交自交验证过程:测交8与基因有关的几个科学家遗传因子(基因)的发现:孟德尔(19世纪中期)被称为“遗传学之父”把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约翰逊(1909年)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萨顿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的是:摩尔根9一对相对性

8、状实验中,F2代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