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148936
大小:7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6
《福清市中学教案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物理教案教师施秀云学科物理班级初二(一)班课题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间2010年5月7日课程标准的要求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2.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3.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重点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利用杠杆的平衡
2、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教学步骤(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说明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视频: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联想到它的建造过程,同学们想一想,在那么古老的时代,人们究竟用什么机械来建成的。2.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3.欣赏完动画,我们一起来动动手,比赛拔钉子。出示一块带有钉子的木板师:请一位力气较大的男同学上来,徒手拔钉子,看能否把钉子拔出。再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上来,用已经准备的钉锤拔,看看
3、能否把钉子拔出。师:女同学力气小,用钉锤很轻松的将钉子拔出。在我们生活中,借助一些工具能较容易的完成一些活动。通过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的相关资料,以及展示跷跷板的动画,拔钉子比赛这些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的兴趣。3二.进行新课1.展示生活中应用的各种各样的工具,讲解它们的用途。播放各种工具工作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讨论找出几种工具的共同特征。学生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板书:杠杆”2.认识杠杆。以上几种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很常见,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下面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以下
4、它们。师:请几个同学来说出这几种工具的共同特征。学生:……师:用课件归纳出三个共同特征。“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师:请同学们观察撬棒的受力情况后说出杠杆的五个要素。(课件展示撬棒撬石头的图)师:分析支点,动力,阻力。力臂: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分析什么是动力臂,阻力臂。3.课堂反馈练习。要求学生画出图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画法并投影。4.如果我们要让两个人压跷跷板,你发现要让跷跷板快速平衡,什么方法最有效。(学生积极讨论)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
5、,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延伸学习兴趣.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结合物理概念,作出力臂,并理解力臂的画法。3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你们讨论的结果。生一: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生二: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三.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师:通过学习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让杠杆平衡?2.猜想与假设学生提出各种猜想,板书学生猜想的关系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所猜想的几个关系式,发现有的学生猜想是另一生猜想的另种表达,可看作
6、同一种猜想;并根据日常中两个量的相加或相减时其单位必须相同的条件,得出几种猜想是不合理的,或者是和实验过程相违背,因此,有的猜想不需再检验了。3.设计实验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生:实验验证。师: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关系式,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师:现在我们每组都有带刻度的直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要获得我们所需的实验数据,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1.进行实验①教师出
7、示杠杆,在使用前应该通过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师: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操作呢?难道杠杆倾斜了但静止的就不算平衡吗?学生:是的。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学生:我认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的长度,才能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也就是挂钩码的位置的刻度值就是力臂的长度。通过跷跷板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觉的感受,启发学生猜想。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出实验中应思考的问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是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
8、,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说明②分别在杠杆的两端悬挂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F1、F2、L1和L2.记录多次实验数值。③请各组学生保留最后一次钩码悬挂在杠杆上的实验情况。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各个小组悬挂在杠杆上的钩码个数是不一样的呢?学生观察其他小组实验情况。1.分析与验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次实验的数据,验证猜想。(学生动手验算,交流结果)2.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结论:F1·L1=F2 ·L23.交流与评估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