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信息公开与高等教育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信息公开与高等教育发展 摘要: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为:在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由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核心并成为“社会服务站”,形成国际统一市场。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必须按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国际贸易规则,实行信息公开。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条件下,大学必须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运行效益,促进学术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信息公开正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故而必须通过信息公开法治化及建立信息公开责任与监督机制等措施,保障信息公开的施行,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2、信息公开;高等教育;现代大学制度 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公开是指政府行政机关和立法、司法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门或组织,乃至一般企事业及私法团体在国家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向本国公民公布有关信息,以回应公民知情权,它反映的是一种法律和行政关系。教育信息公开是指除法律规定应保密的信息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向社会公开所掌握的教育信息。高等教育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包括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与高等院校三方。以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则为高校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高校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
3、必然选择。信息公开机制将有效推动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进行治理模式变革,从而尽快转变角色,更好地实现其学术与社会价值。本文将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校信息公开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阐述,论证高校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一、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 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出现于12世纪末的西欧,从中世纪大学模式到洪堡大学模式、牛津剑桥模式,再到当代美国大学模式,高等教育的角色功能随着社会变迁不断演变。在知识与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1.高等教育引入市场
4、机制 20世纪90年代,欧美各国及东亚各地政府逐渐放松了高等教育管制,并开始引入市场机制。经费多元化、成本分担、绩效等概念成为高等教育新理念。从各国改革来看,高等教育市场化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对高等教育解除管制、消除垄断及实行非国有化;二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把高等教育变成商品或以消费者为组织的生产与销售中心,满足消费者需要[1]。 市场化是中国20多年来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趋势。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加计划外招生名额,加大毕业分配制度上的双向选择力度。我
5、国由此开始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表现为“强调选择、多元、竞争、需求主导型经费筹措(demand-drivenfunding)以及自决(self-determination)”[2]。具体来说,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催生了产业化教育集团、二级学院和公立大学转制等新的办学模式,多元教育服务促成了消费者的多元选择;各高校为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展开市场竞争;“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6方针打破了高校内部招聘与分配的计划性格局;在高等
6、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制度下,学费成为重要的经费来源;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大了自筹经费力度;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招生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大;等等。总之,市场规律介入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不是行政机构指定的计划,而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3]。 2.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 传统大学高居“象牙塔”,是一个“按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有机体,它摆脱了外界束缚,放弃了暂时利益,成为保护人们进行知识探索的自律场所”[4]。19世纪工业革命使
7、知识的价值被赋予了新意,以知识立命的大学再也无法回避社会的期望,其社会使命日益强化。而高等教育市场的形成,为高等教育同各种社会组织及个人全面接触提供了动力和平台。在市场体制下,大学不仅要为国家提供科技支持,还与企业、个人及社区组织之间形成了以教育服务为纽带的交易网络,“大学不仅介入社会生活,其边界已经伸展到能够拥抱整个社会”[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与信息的创造、加工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源泉。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当代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和信
8、息化社会的原动力。高等教育通过普及公民教育、提供各类技术咨询、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校企合作及社区服务等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广泛发挥作用,使大学由传统的象牙塔逐渐转变为“社区服务站”。由于高等教育在知识创造与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学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轴心力量。人类跨入知识、信息时代,并以终身学习方式对此作出了能动反应。正如OECD所宣称,终身学习理念在于保证每个人拥有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充分参与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活动[6]。在此过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将在成人教育、闲暇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