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优品课件】——《七子之歌—澳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子之歌—澳门》年级:七年级课时:一课时 课型:以欣赏学唱为主的综合实践课 教学理念:1、结合新课标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欣赏、表达、比较、思考、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2、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有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的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此曲的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生演唱歌曲、朗诵歌词、分析演唱风格、感悟音乐内涵的过程中
2、,激发其民族意识,强化爱国现念。 教学内容:沿海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岭南春早》之《七子之歌》教材分析:1、创作背景: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在独居异域他乡期间,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的爱国思乡之作。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
3、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2、词曲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诗人、学者。其诗风深沉严谨,在形式上主张格律化,讲求“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李海鹰(1954—)作曲家。广东省广州市。1981年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现任广东电视台音乐总监。主要作品有《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3、曲式结构:《七子之歌——澳门》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第1—9小节)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第三乐句(第5、6小节)是第一乐句的
4、变化重复。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着真诚的倾诉。第二乐段(第11小节之后)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像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学情分析:在初一下册的语文课本上,有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内容,所以学生对于词作者闻一多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学生们经常在电视或者晚会中听到且旋律琅琅
5、上口,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演唱这首歌曲或者对歌曲的熟悉度较高.介于此种情况,课堂教学中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内涵,体会歌曲情感方面.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了解“七子”的相关知识,能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3、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情绪、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教学重难点:1、对于歌曲所表达情感的理解与把握。2、歌曲中乐段之间情绪,力度,音色的对比与渐变。3、高音部歌唱状态与呼吸方法的正确把握。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分析讨论
6、法、探索体验法、合作创新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小提琴、学生自备乐器、学生自备美术用品、卡片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播放《游子吟》音乐认真聆听歌曲,做好上课准备学生在熟悉的<<游子吟>>的歌声中初步体会曲中流露的思乡之情.新课展开导入歌曲1.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以"游子盼归"之情导入"七子之歌---澳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以歌曲所蕴含的内在情感为主线导入课题,并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及学习兴趣.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1、课件播放歌曲展示歌词及相应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2、逐一解
7、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歌曲的部分进行演唱.3.教师总结用心聆听及感受音乐;积极思考,大胆演唱.以问题为方向标,以兴趣为催化剂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欣赏,演唱.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及主观学习能动性.了解作曲背景1.请学生观看《七子之歌》创作过程,并根据语文课本的文章谈谈自己对闻一多先生及组诗创作背景的了解(教师针对学生发言及时评价)短暂讨论,自由发言,动情朗诵2.提议学生集体朗诵歌词。(朗诵时提醒学生注意逻辑重音,为歌唱做准备)3.用课件展示此曲的创作背景补充介绍有关作曲家李海鹰的资料.有效利用学科综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用不同的方
8、式帮助学生加强对作品歌词的理解及印象.歌曲学习及处理1.多媒体播放范唱,请学生以哼唱的形式轻声跟唱并请学生思考相应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