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

ID:14118884

大小:4.83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26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www.ks5u.com郑州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三上期练习卷(—)语文(150分钟150分)命题人:李昕第Ⅰ卷阅读题(91分)一、现代文阅读<39分)(论述类文木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

2、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又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

3、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

4、价值追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挤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

5、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碓知其志?玄之无文,行而不远。”钱

6、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我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恨本目的归结到我道教化一途。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

7、根本特征。(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又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