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

ID:14096335

大小:471.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26

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_第1页
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_第2页
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_第3页
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_第4页
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陶寺中期小城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何驽一、引言2003年~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发掘了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基址IIFJT1。该遗迹以陶寺中期大城内道南城墙Q6为依托,向东南方向接出大半圆形建筑。整个建筑由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基础构成。台基基础由夯土台基和生土台芯组成。外环道在台基的东北角以豁口横穿城墙Q6。整个遗迹包括外环道直径约60米,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台基直径约40米,总面积约1001平方米。台基大约可分三层。第一层台基基础位于台基正东,

2、呈月牙芽形。生土半月台基芯被第一层台基的夯土版块所包护。第二层台基基础呈半环状,东、西两端接在城墙Q6上。第三层台基呈半圆形,由夯土挡土墙、夯土观测柱缝及台基芯构成。第三层台基芯以生土为主,还有部分夯土台芯、观测点等遗迹。在现存的陶寺晚期的台基破坏界面上,发现了一道弧形夯土墙基础,人为挖出10道浅槽缝,形成11个夯土柱基础。夏至观测柱缝系统向东错位,设置到了第二层台基上。在最北观测柱D1与夏至观测南柱之间搭上一根门楣就成为一个面向东南、内宽1.8米的小门。估计此门专为“迎日门”。从观测点经“迎日门”向东看去,又可形成一条

3、宽50厘米的观测缝。据此,陶寺IIFJT1上用于观测的柱缝系列共计13个柱子12道缝。经垂直向上复原,这12道缝分别对着崇峰(俗称塔儿山)的某处山头或山脊。其中主峰塔儿山在东5号缝内。陶寺观测点夯土标志位于第三层生土台基芯中部,打破生土。该夯土遗迹共有四道同心圆。中心圆面直径25厘米,二圈同心圆直径42厘米,三圈直径直径约86厘米,外圈同心圆直径145厘米。解剖结果,陶寺观测点基础残深26厘米*本项目为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之“重点聚落

4、陶寺遗址专题”,本次发掘得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交叉方向项目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迹研究”课题(KACX2-SW-01)的资金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10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了“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天文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南

5、京紫金山天文台、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15位天文学家基本肯定了该大型建筑为天文观测遗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天文观测遗迹专家谈》,《考古》2007年11期。但是考古学界仍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作为发掘者,我们始终推测台基的功能集观象授时与祭祀于一身。观测系统由观测点、观测缝、以及所对应的崇山上的日出点构成。为了证实我们观象授时的假设,自2003年12月22日冬至至2005年12月23日,我队进行了二年的实地模拟观测,总计72次,在缝内看到20次。不仅大致摸清了陶寺文化冬至到

6、夏至再到冬至一个回归年的历法规律,并且获得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为探索陶寺IIFJT1的天文功能提供重要依据。模拟观测报告已于近期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基址IIFJT1实地模拟观测报告》,《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29期,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2006年6月,页3~14。,本文就模拟观测的初步结果所包含的意义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二、模拟观测结果分析23据实地模拟观测,位于观测缝最南端的东1号缝,日出最南点不能进入该缝,因此1号缝不可能用于日出观测授时,或许与其他天象观测有关

7、。以下我们将根据模拟观测次序,按一个太阳回归年的顺序,从东2号缝冬至开始,经东12号缝夏至,再回到东2号缝冬至,逐一分析20个缝中日出观测或推算结果的节令意义。1.12月22日东2号缝中日半出经2005年12月22日冬至晨观测,日露出位于东2号缝内北角。日半出位于东2号缝内北部。日切位于缝中线。考虑到武家璧博士计算黄赤交角变化导致今天冬至日出较4000年前北移38′30.95″,4000年前陶寺文化中期冬至日半出大约在2号缝中线。据此,2号缝应是陶寺中期日南至即冬至日出天文准线,缝中线日半出日期大约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

8、后基于我们所做的陶寺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使用的是现行的国际公历即1582年颁布实施的格里高利历,本文所说的四千前的阳历日期是格历系统四千年前的日期,并随着润年日历有±1天的游动范围,后文所判定的日出日期也如此,不再特别标注。。尽管冬至一词出现于周代,夏商时期称“日南至”,为了论述方便以及使读者更易理解,故本文仍使用冬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