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

ID:1183292

大小:2.44 M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1-08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_第1页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_第2页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_第3页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_第4页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_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9卷第3期(2010年):259270StudiesintheHistoryofNaturalSciencesVo.l29No.3(2010)世界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陶寺观象台及其可能的观测年代李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摘要2005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镇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它呈扇形结构,主要由1个观测点和东侧的12条观测缝组成。为考察其作为古观象台的必要条件,借鉴现代实测方式,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其在BC3000BC1000年间作日切山顶的模拟观测,结论是该观

2、象台可能的观测年代应早于BC1500年,且最佳观测年份为BC1956年,12条缝能观测21次,平均每缝的观测误差为011,最大误差07。观测日期与邻近节气的平均误差为45日。指出:观象台的观象目的可能是对陶寺文化中特定的时节(也许是处于萌芽状的节气)进行观测,亦或用以提供进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时刻。但由于该遗址的地表部分不存,已知信息有限,故难作准确推论。关键词考古天文学陶寺观象台遗址观测年代中图分类号N092P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224(2010)03-0259-120引言2005

3、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山西省发现全世界最古老的天文观象台遗址陶寺观象台。据初步认定,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它比中美洲的玛雅天文台遗址还早千年,比英国索尔兹伯里(Salisbury)平原上的史前巨石阵观测台还要早近500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笔者于2005年10月22日到陶寺遗址现场考察,24日参加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12]会。会前考古队准备了相关材料,包括2年的模拟实测数据和先期的天文年代研[34]究。会上10余位天

4、文学者畅所欲言,席泽宗院士指出:以往我们的天文考古研究主收稿日期:2009-09-13;修回日期:2010-04-26作者简介:李勇,1963年生,四川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天文年代学、天文历法、天文考古学、天文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0973022)260自然科学史研究29卷要是研究与天文有关的出土文物,缺乏西方那样对史前天文遗址的研究。陶寺天文观测[5]遗迹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天文学的真正开端。古有尧都平阳及陶唐氏之说,今在山西临汾一带,

5、更有研究者认定尧都就位于今天的陶寺遗址,故对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的天文功能作深入研究很有必要。笔者基本认同IIFJT1的功能为兼观象授时与祭祀为一体的建筑,它极可能是用于观测某天体(诸如太阳)所处特定位置(方位)时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但其具体的天文功能尚需进一步详加论证。同时还提出:就现有工作看,有待补充一个更为详细而专业的天文论证报告,以保证4000年前的陶寺地区的确可以实现所设定的天象观测。现代实测固然重要,它能积累数据、获取精度,但无疑古代的模拟观测更为重要。可喜的是,现代的计算机完全能胜任并完成这一复杂工作。尽管古今观测必存差

6、异,但当时的观测却更具意义,只有[5]这样才可进一步讨论其观象功能的细节。2007年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6]筑II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发表,相关数据正式出版,笔者的这一计划才得以实施。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是华夏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考虑到由于该建筑地表部分不存,不确定因素和可供想像的空间都较大,本文仅立足于考察其作为古天文台的必要条件,着力复原古代的观测情况,进而讨论其可能的观测年代。基于这一思路,我们依据精确的观测点及测量缝数据,采用现代的天文历算方法进行回推,考察其可能的观测年代及观测方法。1陶寺观象台

7、遗址概况及现代的模拟实测[7]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IIFJT1基址自2003年即开始作考古发掘,现初步认定为41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陶寺观象台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6]陶寺乡东坡沟村。20042005年该遗址又进一步发掘,该观象台呈半圆形平台,有三个圈层的夯土结构。第一圈的半径大约18米,第二圈大约有24米,第三圈大约为50米。观测中心和12条由夯土柱构成的观测缝呈扇状辐射排列,观测中心距观测缝的距离约105米,各缝张角大多在12内(图1)。考古专家曾推测,这10余座夯土柱上面应建石柱,将观测缝留出,石柱高

8、约5米左右。观测者直立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的日切塔儿山山顶时是否在缝中央,并以此来确定当时的节气或历法中某些特定的日子。经大地测量,获得遗址观测点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