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44600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5
《基于陕西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转居”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陕西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转居”的思考作者简介:赵敏,(1986.12-),女,陕西延安,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社会学。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要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社区化,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转为居民,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由于延安市经济结构单一、工业经济薄弱、农民意识保守、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等原因的束缚,在“农转居”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农转居;被城市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在各地出现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多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例如成都模式,山东诸城模式,济宁模式,
2、探索出了很多好的经验。陕西延安市按照“方向明确,政策清楚,态度坚决,步子稳妥”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了政府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的实惠,从农村的农民变成了社区的居民。一、陕西延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思路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通过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来实现农民居住集中化,农村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延安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是,由过去向分散居住的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把农民集中到具有公共服务的城镇和社区,让农
3、民能够“进得来、住得下”。延安市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要求,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整合集中各类资源,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水、电、路、气、房、网覆盖率达到95%,促进形成“一刻钟生活圈”。同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将新型农村社区真正建设成基础设施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生活同质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农转居遇到的问题在现阶段,考虑到延安市自身的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意识较为保守,工业经济还很薄弱,农村地区收入水平还不高等实际情况,所以延安市短期内的目标仍然是以做大农业经济规模、做强农业经济基础为主。在农村社区中,虽然村
4、民变成了社区居民,但衣食住行在社区,干的却是农民的老本行。不难想象,在各种条件的约束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然带来一些问题。(一)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农村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公路建设滞后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治安设施不健全,社区居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还有文化、教育、供电供水设施不完备,使很多农民转为居民后,并没有享受到公共服务的优势。(二)农民的土地利益受损宅基地是农民的既得利益,也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应得利益。在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地方土地财政收入,通过“村改居”形式使农民集中
5、到政府压缩宅基面积后的多层楼房和双层住宅居住。按照我国法律定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家庭使用,是农民的现实财产。宅基地与房产是农民财产的两个组成部分,但性质和功能不同。农民拥有宅基地,在住房破旧时可以自行再建,但如果农民失去宅基地而只有房产,房产破旧时则不能自行建造。因此,单纯地以拥有独立宅基的房产换取没有独立宅基的房产,对于农民是利益损失。(三)引发新的城市社会问题农村社区“被城市化”存在着先天不足,也就是说,这种城市化不是顺其自然生成的,而是被动形成的。其实在发达工业国家里,城市化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永恒趋势。城市中心的“贫民窟化”、“空心化”以及富人郊外集聚的现象,都提醒着我们不
6、能强行盲目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像城市区域这种密集的失地农民安置小区,房屋的出租率比其他区域明显要高,已经呈现出“蚁族”集聚和“蚁穴化”趋势,其很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沦为城市中心区里的贫民窟,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城市社会问题。三、“农转居”的几点思考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针对当前我的情况,我经过思考,提出一下几点建议:首先,因地制宜,科学的规划,是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规划,同时,规划要有远瞻性、科学性。从各地实际出发,加强宜川县、
7、富县等地苹果产业园区建设,实行规模经营,打破现有的一村一户种植模式。以后伴随着农业分工的日益细化,各村的农民可以形成一个个的专业化队伍,有专门施肥的,有专门进行打药管理的,有专门从事采摘和销售的等等,实施企业化管理。其次,尊重农民“农转居”的意愿,照顾农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强迫任何人必须由农民转为居民,而是采取完全自愿的方式,不大包大揽,成熟一批建设一批。在加强社区各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