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020808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5
《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德育科学化研究论文 [摘要]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前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它不利于德育工作科学化;深入分析和认识这些误区,有助于探寻德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德育工作科学化深层次的建设。 [关键词]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思考 在青少年的德育教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的德育教育,因为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当前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化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我们从事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深思,对于新时期的学生的德育教育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认识。学校在对学生的整体系统化教育
2、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上进行超前定位,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品德素质的培养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德育科学化建设,是要把整个德育建立在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德育科学化进程中的三个误区 1.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常把学生德育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错误地当作德育要求的起点,把学生要经过长期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才逐渐形成的德育目标当做起始阶段的衡量标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觉得做一个教育者所要求的人太难和太遥远了,从而失去信心。这种教育方法或过
3、程也易于导致学生对德育工作者的教条说教和行为规范要求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异动。我们在现实中对学生的德育要求与学生当时相应的思想、心理和认知发生错位,忽视了“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教育规律。理想教育的起点要求太高,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这是在说教,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产生这种失误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受到习惯于按固定定型目标要求来“塑造”、“转变”青少年品德的定势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新形势下学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变化、新表现,哪些是积极因素、中性因素、消极因素,如何引导、疏导等方面缺少深层的分析研究。 2.德育过程中重外炼轻内化。在对青年学生
4、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常看到教育者想尽各种办法给学生定德育量化指标或约束条款,然后根据这些衡量标准来处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且给予评价。这一德育教育操作过程虽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整个过程明显体现出只是表面重视了学生的德育内化过程中的外炼性,而且这一过程明显的或隐性的都是以建立在一定的强制和惩罚基础上来实现的。学生缺乏把德育认知和规范要求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内化机制,只在日常生活中惯常性的遵守和维护,容易让学生按时空和对象的需要而产生“作秀”应付举动或场面,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表里不一”:在学校表现“优秀”而在家表现“糟透”。导致把学生的德育看成单纯的外炼,忽视
5、内化过程,把两者相分离的原因是:我们未能清楚地认识品德内化过程的各种机制、各个环节及其规律,过于重视德育教育的眼前效果,忽视了长期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德育过程的科学化建设应把品德内化规律的探索、内化机制的建立作为突破口。 3.把整体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学化,使德育科学化外部建设与内部建设,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操作体系的建立脱节。在对青年学生的德育实践中存在把整体化、序列化建设等同于德育科学化的认识和做法。具体表现为把大量时间、主要精力投放到如何使德育外部规范形成体系、形成序列上,而对构成体系、序列要素的合理组合、整体优化以及如何建立与之相应的品德心理结构,形
6、成相应的可操作系统等深层建设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认识。系统建设的目的不是整体化,而是整体优化,不只是有序,还要合理。 以上三点是当前我们在德育科学化工作中存在的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深刻认识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德育科学化,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德育化的效果。 (二)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的几点思考 1.探索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完善德育的内化机制。研究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寻找德育要求与思想取向之间的交汇点,要以时间、空间为坐标进行纵向和横向调查,了解不同时期青少年思想、心理变化轨迹,引导学生个人理想发展向社会理想发展趋向一致性,从交往
7、中指导学生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走向独立。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严格遵守青年学生德育内化科学规律基础上的。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完善品德内化机制是德育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学生外在的德育要求的内化机制就是其心理认同机制,它担负着社会道德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任务。品德形成的心理认同机制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组成。价值认同是把思想道德知识转变为观念、信念,情感认同是把道德升华为道德情操,态度认同是把德育要求转化为心理状态和人格素质,行为认同是把日常行为规范迁移为道德行为方式和习惯。品德认同机制的动力来源于主体的道德心理需要,反映了当代
8、青少年品德认同机制形成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不完善性。所以,德育工作者要把价值认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