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

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

ID:14018387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5

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_第1页
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_第2页
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_第3页
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_第4页
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本文系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经学与文学的共振与双向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1TB004)的阶段性成果。边家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汉代开启了以经术作为主要取士标准的选官制度,奠定了以儒家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传统。唐代科举重视明经、进士两科,突显了经学的重要地位。宋代范仲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对于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化,不利于士子从经学原典中汲取思想精华,因而对经学的发展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关键词〕科举制;经学;影响〔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2、02-3909(2012)05-0112-04研究中国经学史,不可忽略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对经学的影响,因为正是科举制使得经学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而且经生在进入统治阶层之前必须饱读经典并参考科举考试,由此,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也就必然对经学产生影响。目前经学研究界对这一专题似乎还注意不够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只有美国学者本杰明·艾尔曼教授就清代的相关问题作了颇有认识价值的研讨,可参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译《经学·科举·文化史:艾尔曼自选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中的有关内容。,这里笔者不揣谫陋,尝试论之,尚请方家指正。  一、经学自汉代成为察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尽管科举制度起始于隋代

3、,但科举考试源远流长,有一个很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渊源可上溯至汉代的察举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启了以儒家经术作为取士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史书记载:“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1](《董仲舒传》)汉代举孝廉和茂材是常科,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廉”是任官从政之方,原本为家庭伦理范畴的“孝”延伸到政治领域而政治化,而作为政治范畴的“廉”又渗透到日常生活而伦理化。虽然孝廉原为两个科目,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连用混同为一科。通过举孝廉,社会上逐渐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为廉吏的良好风

4、尚。孝廉之外的明经科是为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而设立的。将明经从其它科中分离出来专设一科,导致讲习儒经一度蔚然成风,《汉书·韦贤传》提到当时邹鲁一带的民谚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东汉顺帝以前,察举孝廉至中央即拜官,地方官的举荐为中心环节。但因举荐的德行依据“孝”和“廉”并无客观标准,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因而极易导致营私舞弊、任人唯亲,一些士子为获得举荐不惜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为革除这些流弊,《后汉书》记载,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2](《胡广列传》)。《后汉书·顺帝纪》亦记此事,谓阳嘉元年冬十一月辛卯,“初令郡国举孝

5、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此即所谓“阳嘉新制”。这次改革的用意有二:一为限年,一为考试,而重点在于后者。从此,察举孝廉在地方官推荐这个重要环节之外,又多了一个关键环节——考试。举士已非等于举官,被举者若不能通过考试仍将被黜落。对于郡国以德行荐举上来的人,朝廷可以通过笔试考察个人才学来进行复核和筛选。而考试的内容被分成两类,儒学诸生考经学章句,文士一类试章奏笺表。这种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区分成两类不同人才加以选拔的做法,是唐宋以后科举取士中经术与文学之争的开端。左雄改制将考试环节加入常科察举过程,在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

6、意义。《东汉会要》也说:“西都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3](卷26)《后汉书·章帝纪》记元和二年(85)五月下诏,“令郡国上明经者,口十万以上五人,不满十万二人”,这是专设明经的正式规定。在汉代,明经科并不是察举的主要科目,但由于统治者重视对儒家思想的倡导,使明经科得以延续下去,而到隋唐时期遂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另外,汉代察举的其它科目如贤良方正、童子科,以及博士、博士弟子之选等,也都要以儒家经义作为考试的内容。由此,汉代奠定了一种以儒家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传统。  二、唐代的明经、进士科突显了经学的重要地位  唐朝开国伊始,

7、唐高祖李渊就在武德二年(619)下诏兴学崇儒,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唐太宗李世民“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4](《儒林传上》)。唐代经常进行的科举考试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和明算六科,其中的明经、进士两科颇受重视,影响巨大。唐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