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

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

ID:13965158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5

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_第1页
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_第2页
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_第3页
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_第4页
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美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认知的比较研究  摘要:教师权威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构建有效学习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Haywood-Metz,2006)。本文基于Dornbusch和Scott(1975)关于正式权威性和非正式权威性区别的理论框架设计出名为"关于高校教师权威性的态度调查问卷(TheAttitudetowardsCollegeInstructorAuthority,ACIA,以下简称"权威性调查问卷")"。通过对近200位分别来自两所中国和美国大学的本科生进行调查,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对于教师权威性的看法,包括了他们对于正式权威性和非正式权威性的偏好,他们认

2、为教师专业技能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学生眼中教师的个人特点与其被感知权威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国大学生的对教师权威性的认知都高度依赖于教师本身的职位,即正式权威性,而不是源自教师的专业技能,即非正式权威性。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中美两国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在非正式权威性层面上对教师专业技能关注点的不同。本论文结论部分也从文化角度分析了两国学生认知教师权威性的相似及差异之处的原因。  关键词:对于教师权威性的认知;跨文化比较;高等教育权威性关系  一、前言  教师权威性的概念最早由Oyler(1996)提出,指的是在学习环境内教师对于学生的可控性和赢得学生满意度的能

3、力。根据Kneller(1971)的观点,一位成功的教师至少应该有着组织和指导课堂活动的能力,能够通过正确的方法巧妙地通过学生对知识的反应认识到学生的需求。  本研究采取Weber(1947)的观点,认为权威性人物是指被大家公认为可以发布命令的人。与此同时他的指令被低于他社会级别的所有人所遵守。换句话来说,权威性是一种社会构建,它可以使一些社会个体通过某些公认的社会规范来把其他社会个体组织到一起,并通过命令、指导的方式实现社会制度层面的目标(Hemmings,2006)。  在教育领域,关于权威性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原因在于教育的启发性和对学

4、生加以控制之间的矛盾。如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那么教师权威性如果运用不当,就有可能对这一目标起到相反的作用。(Franklin,1986;Tirri,1999)。尽管关于权威性的讨论众说纷纭,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威关系有其存在普遍性,这也是激发本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Dornbusch和Scott(1975)把正式权威性界定为"无论个体有何种特性都不会消失"(p.40)。它产生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之中。在权威性的非正式层面上,Dornbusch和Scott(1975)指出"它是基于个人特征或者个体所占有的社

5、会资源而形成的"(p.43)。也就是说,一位教师的个体"特征",例如他/她的外表特征和性格可能在赢得学生的支持和拥护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知正式权威性和非正式权威性的共同作用。在教与学发生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之中形成的特定思想价值观也会对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界已经有不少关于中美文化对权威性影响的对比研究。例如,Zhang(1996)的研究发现中国五岁到十三岁的儿童与他们的美国同龄人相比,更加顺从父母的权威性。另有一些研究也表明,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他们对教师权威性因素的看法,比如

6、说知识优势和社会职位等等,也会不断地变化(Yau,2008)。然而,极少有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层面老师和学生权威性关系的跨文化比较方面,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基本都已成人,他们对于权威性人物的评价标准,也由于其在特定的教育系统的长期存在而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也早已发生变化。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  通过向中美两所大学的本科生发放问卷的形式,本课题旨在回答两个层次的研究问题:  首先,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任课教师的态度是更被正式权威性,还是更被非正式权威性影响?如果非正式权威性影响作用比较大,那么教师的何种个人特点对学

7、生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其次,文化因素是否对大学生对教师权威性认知的程度产生不同作用?如果存在跨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身处跨文化的课堂里教育者来说,又会有什么样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调查样本包括了109名中国本科生(31男;78女)和84名美国本科生(47男;37女)。中国学生样本的平均年龄是19.5岁(标准偏差为0.5),美国学生样本的平均年龄是19.1岁(标准偏差为0.2)。  2、测量工具  本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调查对象对于教师正式权威性和非正式权威性的偏好;第二部分测量了教师个人特点对其权威性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关于被调

8、查者选择的特定教师的基本信息,作为数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