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92116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1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效能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效能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设备不断涌入课堂,让各个角落、不同人群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慢慢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同时,也对教育模式的改变起到一些冲击作用,其冲击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上的正确与否。如:信息技术不能取代老师、也不能指望在减负中发挥什么效能、可以帮助均衡教育的实施、却不能对教育起到颠覆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几方面的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建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效能的正确判断:做到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因保守而拒绝。关键词:信息技术;模式;教育在二十一世纪初,产销商们便向学校推广三机一
2、幕(电视机、播放机、幻灯机、投影屏幕),当还未完全普及时,与电脑连接的投影仪又走进了一些教室,从而有了多媒体的概念,信息技术从此便真正走进了课堂;其后的电子白板又集课件、黑板和粉笔的用途于一身,到了2010年前后,信息技术已让一些学校率先走进了“云教育”。现在的“云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网购、视频会议、视频会诊、物品的批量生产改为了定制、车间手工劳动被智能按钮取代等,现在的微信、微博、微聊形成了“低头族”,每天拿着智能手机“漫步云端”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教育上的“云应用”,使我们又要尝试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高等教育阶段的
3、Mooc、基础教育阶段的翻转课堂、微课程、微创新等新名词日月层出。对于科技技术不断涌入到教育当中,人们所持的态度各异,有的保守、有的泰然、有的盲从、有的崇拜。我们要持何种态度才能更好地让其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决定于能否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力。一、信息技术对未来的教育能起颠覆性的作用吗?很多人有着这样的教育理想:无考试,无压力,无负担,自主学习,快乐学习,且达成学生个个品德高尚,成绩优秀的教育成果。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课改十几年,负担没有减一点,但“前途总是光明的”,于是有些人便把此理想寄托于这个数字化时代了,为让教育早些步入这个理想
4、时代,就近似盲目地宣称:“云时代的到来,将对教育起着革命性的颠覆!”对于先接触“e课堂”的学校,在这些豪言的感染下,向虔诚的参观学习者介绍心得时,会不自觉地夸大其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真正地减轻了师生负担!”我们县区有一所实验小学,现代化教育设备的投入最优先且最先进,师资力量也配备整齐,经过几年的发展,可这所小学除了具备能够招收优秀生源外,也没表现出特别的地方,因为,据该校学生反映:他们仍有做不完的作业。比比皆是的这种现象,才有了我们也为之而惑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
5、”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对自己亲身经历我国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给予这样的总结: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1]。最能解释这一疑问的,首先不要忘记一考定前途的大背景。就目前的教学方式上论起,其实,课堂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到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只不过是对课堂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已,不受时空限制的大课堂,所包含的教育规律仍与目前常识下的课堂是一样的,课堂里包含问题、对话、操作、体验等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形式上由原先的灌输式转向启发式,主体性上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6、,主导性上是根据以学定教原则来设计适当的点拨。这些道理,可以说每个教师都懂,且都能说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理论,可在实际操作中就判若两人了,如在借助微课程中画面的形象化、动画的趣味化、读音的标准化,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合作、探究,但教师偏偏仍然要多讲,仍然要警告学生哪地方重要,哪地方要强记。这就是因为,目前的评价标准的唯一,只要考好,一切皆好。使我们的老师无法真正地创造出“开放性课堂”,如果课堂不开放,学生即时产生的猜想就无从表达,老师更会忽略生成中的失败成分。关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则是试卷上没有的东西。结果,信息技术只起到了使课堂容
7、量大、密度高的作用了。对教育起革命性作用的是评价机制的调整和人才观的重新认识,这些问题是政府和社会要解决的问题,是属于第三方的任务,而不是教育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某先进的工具所能起的作用。所以,信息技术对教育是起不到颠覆作用的。信息技术只能丰富和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教育方式。二、缓慢的显效性。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表现在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科学角度分析,它是对人的一种活动,而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科学家在对人的大脑机理研究中,还存在着无数的谜团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更无从说人类的认知原理了,现在的所有认知原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假设
8、,也都有其相应的局限性。而且各门学科研究范围、方法、所出现的命题、定理是否完全正确,都有其一定的再认识的过程。中科院院士徐光宪曾感慨:“,可是现在我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