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

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

ID:13919091

大小:1.26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5

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_第1页
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_第2页
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_第3页
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_第4页
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_第5页
资源描述:

《7制动教材(新编) 方泳龙 编著--第四章0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制动性能分析与计算汽车制动性能分析与计算内容很多,下面分别进行讨论。§4-1理想制动力分配把整部汽车看成一个刚体,沿汽车重心的前、后方向进行制动时,进行受力分析(图4-1)。当汽车静止时,图4-1整车制动受力分析(4-1)(4-2)当汽车制动时(忽略空气阻力)(4-3)(4-4)式中,——汽车总重量,[N]——轴距,[m],——前、后轴法向反作用力(静止时),[N]33,——前、后轴法向反作用力(制动时),[N]——减速度[],——质心到前、后轴的距离,[m],——前、后地面制动力,[N]从这里可以求得制动时的载荷转移量。载荷的转移量应为静

2、止时和制动时的轴法向反作用力之差。也可以从汽车制动时前、后轴法向反作用力式求得。由(4-3),(4-4)式可见,表达式的第一项为汽车静止时的法向反作用力,第二项为载荷的转移量,也就是动载荷。又可见,前轴的法向反作用力增大,后轴的法向反作用力减小。载荷的转移量/L根据,总的地面制动力(4-5)又根据附着条件(4-6)由(4-5)、(4-6)式得,∴(4-7)当汽车进行制动时,汽车在任何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前、后轮同时抱死的条件是:故,前轴地面制动力∵,33∴(4-8)后轴地面制动力,∵,∴(4-9)(4-8)、(4-9)式为理想的前、后制动力表达式。

3、当φ=0.1,0.2,…,1.0,分别代入后,作出的曲线,就是理想的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简称I曲线。(参看图4-2),A,B,C…f线组r线组BFBRabcdefa'b'c'd'e'f'(,0)(0,)图4-2、f线组与r线组ABCDEF下面分别求出前轮抱死线组,即f线组,后轮抱死线组,即r线组,以及等减速度线组。求f线组。33当前轮抱死时,∴∵上式可表示为∴(4-10)这就是在不同值的路面上只有前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的关系式。以不同的值代入(4-10)式,即得f线组(参看图4-2)。当时,,与值无关。当时,(4-11)利用此式可求出在不

4、同φ值时相应的值,即f线组与横坐标的交点a,b,c…(参看图4-2)。再求r线组。当后轮抱死时,∵33∴(4-12)这就是在不同值路面上只有后轮抱死时的前、后地面制动力的关系。以不同的值代入(4-12)式,即得到r线组。从式(4-12)可见,当时,与值无关系。当时,*f线组和r线组表达式中的前、后地面制动力表达符号为、,便于区别。(4-13)BF(N)BR(N)a"b"c"d"e"f"a'"b'"c'"d'"f'"e'"I曲线图4-3、理想的前、后制动力分配线利用此式可求出不同值时相应的值,即r线组与纵坐标的交点a‘,b’,c‘,d’…(参看图4

5、-2)。求等制动减速度线组(等地面制动力线组),根据(4-6)式,先求等制动减速度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当时,*等减速度线表达式中的前、后地面制动力表达符号为、,便于区别。(4-14)33以不同的值代入上式,即得到横坐标上的交点a“,b”,c“,d”…(参看图4-3)。再求等制动减速度线与纵坐标的交点,当时,(4-15)以不同的值代入上式,即得到纵坐标上的交点a‘“,b‘“,c’”,d‘“…(参看图4-3)。根据以上推导出的公式(4-8)、(4-9)、(4-11)、(4-13)、(4-14)、(4-15),分别把轮胎与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0.1,0.2

6、,…,1.0,代入即得到理想的前、后制动力分配线(参看图4-3)。I曲线与汽车的重量、质心的位置、轴距有关。§4-2理想的液压分配线首先,要讨论制动器效能因数[BrakeEffectiveFactor,简称为BEF],即BEF的定义为,uaωPBRTRBW图4-4、车轮制动时的受力图(4-16)33式中,——地面制动力,[N]RT——轮胎的滚动半径,[m]P——轮缸的液压,[Pa]——轮缸的液压损失,[Pa]——轮缸的直径,[m]——制动器有效半径,[m]通过(4-16)式分别写出前轮、后轮液压的表达式,(4-17)PFPRadcefa'b'c'

7、d'e'f'b图4-5.理想的前、后液压分配线(4-18)式中,、——前、后轮液压,[Pa]、——前、后轮地面制动力,[N]、——前、后轮滚动半径,[m]、——前、后轮缸液压损失,[Pa]、——前、后轮缸直径,[m]、——前、后制动器有效半径,[m]、——前、后轮制动器效能因数33公式(4-17)、(4-18)为理想的前、后液压分配公式。其中的和是第一节里的公式(4-8)、(4-9)的表达式。当0.1,0.2,…,1.0分别代入后得到的和的值代入到(4-17)、(4-18)公式里,就能得到理想的前、后液压分配线(参看图4-5)。求f线组:根据第一

8、节里的公式(4-11),用不同的值得到的不同值分别代入公式(4-17)即可得到f线组与横坐标的交点a,b,c,d,…(参看图4-5)。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