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

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

ID:13913974

大小:6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4

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_第1页
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_第2页
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_第3页
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_第4页
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庐剧故乡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思考卢峰(安徽合肥230000)[摘要]庐剧是安徽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地方鲜明的特色而深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区域广、影响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庐剧为全国最流行的地方剧种之一。雅俗共赏的庐剧已成为安徽合肥庐剧故乡人演唱的一门群众艺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庐剧发展面临危机和挑战。通过多种措施传承、宣传、弘扬庐剧文化,让开放的合肥打响“中国庐剧文化品牌”。切实做好“弘扬庐剧”、“文化强市”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大文章。实现庐剧唱戏搭台,以戏为媒增强交流,绽放城市文化魅力,强化合肥文明印象

2、,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关键词]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产业转型思考庐剧是安徽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名“倒七戏”“小倒戏”“稻季戏”等,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地方鲜明的特色而深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区域广、影响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庐剧更是与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比肩齐名。安徽省合肥市作为庐剧的发扬光大的地方,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致力于庐剧的传承、宣传、弘扬。雅俗共赏的庐剧已成为合肥市人田间地头、堂前屋后、广场剧场演唱的一门群众艺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30岁以下年轻人群体渐不知庐剧为何物。作为一个庐剧业余表演者

3、及爱好者,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涌上心头,本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对庐剧文化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展、对庐剧故乡在实施“皖江城市带”国家战略背景下如何发挥庐剧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历史与未来的深度思考。一、庐剧文化百年探源在合肥乃至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是庐剧。庐剧由民间说唱艺术演化而来,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6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等剧种中能适用于庐剧的某些腔调、艺术表演形式及其它成份,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而逐步形成。因其创作、演出中

4、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

5、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经过几代艺人的改进,庐剧艺术逐渐成熟。在表演中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庐剧风靡安徽,庐剧班社活跃在皖、沪、苏、鄂等地,影响遍布全国,成为安徽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建国后,在中央戏曲改革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安徽针对庐剧进行了整合、改革,成立专业剧团,革新《秦雪梅》、《彩楼配》、《借罗衣》等传统经典剧目,编创《村长媳妇》等现代气息

6、浓厚的庐剧新作,掀起了庐剧文化热潮。五、六十年代,丁玉兰老师在北京接收周恩来的邀请在怀仁堂唱庐剧,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达到庐剧发展首次鼎盛时期。十年动乱使庐剧发展受到重创,演出活动几乎停滞。文革结束后,庐剧事业又迎来发展的春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合肥及周边地市经济的发展,群众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日日提高,广大群众江淮本土文化情结再次高涨,庐剧传唱蔚然成风,以合肥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庐剧产生并长期流传于民间,大都在穷苦农民艺人中传唱,其早期剧

7、目多为历代艺人口头创作,但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有价值的传统庐剧剧目急需进行保护。近年来,合肥各区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不断挖掘、存档、保护有关庐剧资料6,先后整理出老庐剧曲目90多部。同时全面做好庐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6年庐剧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举步维艰前景堪忧合肥市始终把宣传弘扬庐剧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扶持壮大各剧团发展,培养庐剧后备人才,繁荣庐剧精品创作。进入21世纪,合肥各县区先后开展了“家乡娃唱家乡戏”、“庐剧进课堂”、“庐剧进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