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47837
大小:6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8-30
《庐陵文化资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来了洋学者 吉安市的许多居民都看到了几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他们戴着草帽、顶着烈日在一些村落间穿行寻觅。这一行人格外引人注目,于是就不时有人向当地的陪同人员打听,这些外商是来投资什么项目的。老外在旁边一听,都哈哈大笑,然后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看来吉安的招商引资真是深入人心了。我们不是来投资项目的,我们是来研究庐陵文化的,我们要把吉安优秀的文化传统向世界介绍。”这位老外就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劳格文,他会同法国巴黎大学博士果格力、法籍华人、古陶瓷研究专家赵冰,专程来吉安考察研究传统文化。 劳格文1946年出生于美国,1975年获
2、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太太是法国人,一家便移居法国。这位在欧美很有名气的汉学家,每年都要到中国作几个月的学术访问。这次吉安之行便是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系列活动之一。56岁的劳格力博士魁伟健壮、思维敏捷、举止优雅,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从研究客家到研究庐陵 劳格文介绍,他在年轻时就对庐陵文化有所了解,知道秦代就设有庐陵县,唐中宗还曾封为庐陵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代文宗欧阳修自称是庐陵人。在美国,他还读过一本书,名叫《明朝的一个社会——泰和》,可见,庐陵文化早已引起世界的关注。劳格文对庐陵文化产生研究兴趣则是从研究客家文化而引发的。1992年,劳格文与福建省
3、社科院合作,从事客家研究。他与同行们走村串户,搜寻口头资料和地方文献,从老百姓的叙说和日常习俗中追寻历史。在研究中发现,闽西有的客家谱牒中,记载他们的祖先从江西庐陵迁来,粤北的客家也有类似信息。劳格文和同行们认为,客家研究必须拓宽范围,追溯渊源。这样,古称庐陵的吉安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原来,从中原陆续迁往南方的客家人,有相当一部分过长江后溯赣江而上,在中游的庐陵落脚,或早或迟再往闽、粤迁移。庐陵成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和重要基地。庐陵文化的优良传统对遍及天下的客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优秀的客家文化也融汇到庐陵文化之中。1996年,劳格文第一次到吉安,寻找一个叫定光和
4、尚的踪迹。因为他在福建江州一带民间调查时,发现许多乡村都供奉定光和尚,视作保护神。据史料记载,定光是唐末宋初的高僧,属禅宗青原派系,曾在庐陵郡城内的西凤寺传道。劳格文在吉安找到了定光和尚及西凤寺的文字记载,十分高兴。劳格文还发现不少闽西、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称自己的祖先是文天祥的部将,族谱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他们把文天祥尊为神灵,世世代代引以为荣。而文天祥也是庐陵人,可见庐陵文化影响之大,这都引起了劳格文浓厚的兴趣。10庐陵文化引人入胜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闪现过夺目光辉的庐陵文化,是在怎样的土壤中孕育成长的?这是劳格文关注的一个课题。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
5、土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才造就了辉煌的文化。这次,劳格文每到一个县、区都要请当地政府召集熟悉地方文化的人士座谈,饶有兴趣地听他们谈当地历史沿革、民情风俗及故事传闻。对不太明白的事情还详细询问,听到趣闻趣事便开怀大笑。在万安的潞田、百嘉村、泰和的蜀口村、吉州区的钓源村、安福县的文庙和文塔、青原区的美陂村、富田村,劳格文认真听陪同人员的介绍,仔细观赏文物古迹,不时发出“真了不起”、“太神奇了”的赞叹。 劳格文在吉安的研究考察主要是到田间地间、街头巷尾去搜寻民众口头资料,再参照地方史籍,如实整理,这一做法给当地的庐陵文化研究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整
6、理、分析、诠注历史资料,被称之为“文献派”。但劳格文认为文献资料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不想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他走的是大众化、民间化之路,不当“文化贵族”,要当“田野派”。他认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官方的、贵族的文化,反映的自然是统治者的意志,中外莫不如此。可是,历史是民众创造的,民众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思想信念、风俗习惯等等,传统的文献常常是一笔带过的甚至根本不提,以至后人也难以知道前辈到底是怎样生存生活的,这十分可惜。文化之链是不能中断的,可知道或熟悉传统民间文化的人已越来越老,越来越少,如不尽快抢救,许多东西将有被埋没的可能。劳格文说,来吉安之初本打算
7、出一本书,介绍吉安传统文化,现在看来仅这些天的考察没有三五本书是容纳不下的。他希望尽快完成书稿,然后在香港正式编辑出版,向全世界发行。并决定今后还要多来几次吉安,要继续探寻庐陵文化的神奇魅力之所在。庐陵之名 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有一方方正正的板块,这就是今天的吉安。她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自江而南,吉为富州……骈山贯江,扼岭之冲……土沃多稼”,唐时皇甫是在《吉州庐陵县令厅壁记》中曾这样描述过这块以红壤为主的土地。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惜境内的崖洞崖壁没有留下他们的崖画石刻,没有留下他
8、们曾经生存的印记;也可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