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ID:1390259

大小:66.0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11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青岛城市形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在大脑中形成的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感知与评价。作为人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产物,城市形象与城市的产生、发展可谓如影相随。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经济综合发展的结果。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到名牌云集的“青岛现象”,青岛的城市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青岛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山东半岛乃至全国极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在新世纪,要深入推进城市经营活动,就必须继续寻求青岛城市形象定位,通过青岛城市形象战略的实施与运作,打造城市品牌,凸现城市个性,创建城市文明,扩大城市影响,提升城市

2、综合竞争力,从而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关键词:青岛城市形象特质,影响因素,城市形象战略1.文献综述1.1城市形象的产生城市形象的产生非常复杂。阿尔文·托夫勒认为,外部环境向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刺激,来源于我们之外的信号(声波、光等)触动了我们的感觉器官,这些信号一旦被接受,便通过一种仍然还很神秘的过程转变为现实的象征,转变为形象。Foot认为,城市形象这一主观的图像是整合语言、大众传媒、记忆、照片、电影和环境而成的。钱智指出,城市形象的生成是城市与公众之间通过一定媒介进行相互沟通的过程,其中既有公众进行的信息接受、处理、行动及反馈环节,又有城市进行的信息

3、编码$信息传递及行为调整等环节。尽管人们对城市形象产生的机制和具体过程尚有争议,但一般都认同城市形象的产生,核心点主要是三个:城市的客观存在、媒介和公众的主观认知效果。城市的客观存在是城市历史与现实的累积,其外延包括城市中的一切,它是城市形象得以产生的客观物源(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媒介是人开展信息传播的手段、方式或工具,如语言、文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公众的认知效果是城市内外部公众心理选择和心理反应的一种结果。1.2城市形象研究的路径及其理论观点该路径研究的开启者,是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Theimageoftheci

4、ty(中译本名为(城市的印象)和(城市意象)一书中,他以小样本的长期面谈调查结果为基础,从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提取出意境地图,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居民中多数人拥有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主要由路径(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地标(landmarks)五要素构成,城市设计就是运用这些“积木”进行有规律地穿插和叠合。但林奇的上述研究侧重城市的物质性和感觉方面,排除了影响城市印象性的其他因素!为弥补这一局限,他在1988年出版的goodcityforms一书中,扩充了城市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将"管理$效率和公平#列为

5、一个好的城市形态不可或缺的因素!林奇的理论贡献,在于开创了一种认知人们心理地图的新方法,并将城市形象的内涵,从物质层扩展到社会和文化层!这一基于物质形体的规划与设计理论,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直到系统方法$理性决策和控制论等被引入,才宣告其主导地位的终结。当代城市形象的规划与设计,则又增加了人文内涵$审美取同和可持续发展等新的主题。在中国,这一路径的研究萌生于民国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出现的背景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对美好环境的需求日益要求尽快解决城市化伴生的种种“城市病”其所借助的,主要是欧美的规

6、划与设计理论和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其代表性的人物和成果主要有:王建国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1991年),罗治英的《花都市形象设计课题报告》(1993)和《崇文之邦:<广东省兴宁市形象建设>课题报告》(1997),陈俊鸿的《城市形象设计:城市规划的新课题》(1994),仇保兴的《优化城市形象的十大方略》(1995年),张鸿雁的《城市建设的“CT方略”》(1995)和《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2005),卢继传的《持续发展观与城市形象设计》(1997年),钱智的《城市形象设计》(2002),周朝霞的《多维视角的城市形象定位、设

7、计与传播》(2006),郑宏的《通向2008年的北京形象工程:城市形象艺术设计》(2006),孟建、何伟的《城市形象与软实力》(2008)。综观该路径的研究,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在大脑中形成的对城市各要素的综合感知与评价。作为人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产物,城市形象与城市的产生、发展可谓如影相随但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在环境认知研究者们的关注下发展起来。人类城市的形态万千,要素多元,人们感知城市的途径和结果不一,使得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内涵和理解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而基于不同的概念原点所展开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因此色彩纷

8、呈,摇曳多姿。本论文基于城市形象发生的角度,梳理了城市形象的内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