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

ID:13885952

大小:4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4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_第1页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_第2页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_第3页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_第4页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读书笔记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书评一、前言有关于邓正来先生的著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学生是阅读了两遍的。提及原因,其一,有鉴于学生的法学功底薄弱,法学著作的阅读范围实在有限,因此对于文中提及的若干诸如“范式”等专业术语的理解颇为费力。其二,本文所包含的信息量之巨实在超出了目前学生所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诸如文章中邓老所批判的四种法学理论模式“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本土资源论”“法律文化论”。学生也仅有粗浅的了解,因此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需反复研读文中所正文与注释,方懂文中之意。下面就有关《中国法学向何去》一书,学生将翔实记录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感所想,以期

2、能够更充分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对文中的若干观点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望能抛砖引玉。二、《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读书笔记(1)《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写作背景此文是邓老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法学”这一课题后,针对中国新法学时代中“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范式”所进行的具体而深入的思考。它实际上它乃是邓老对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作思考的具体一个案例。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法学问题仅是作者所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问题的一个case。(2)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写作思路以及写作目的全文之写作思路:全文始终贯彻两个中心概念,其一“现代化范式”,其二,“中国法律理想

3、图景”,文章以这两个概念为中心,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讨论了当今中国两种法学理论模式“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所共同信奉的一种支配性“现代化范式”。进而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则对这种以西方理论为支撑的“现代化范式”进而反思和批判。在这一部分中,邓老着重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对中国法学论者为什么信奉“现代化范式”?其二对“现代化范式”本身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三,对这种“现代化范式”给中国法学造成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其四、立基于上文的讨论,将引入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分析,即在“法条主义”和“权利本位论”的参照下,对中国法学不关注“消费者日常权利”这个个案进行分析。

4、而在接下来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中邓老则着重探究另外两种不同的但却都对“法条主义”和“权利本位论”的理论模式主要持批评意见的法学研究进路即“本土资源论”和“法律文化论”进行分析。最后,作为本文的结语,本文的第五部分除了对前述各部分的讨论进行总结以外,还将以论纲的方式对“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建构问题做一番简要的讨论。文章的在写作目的:邓老指出,而今中国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是,反思百余年历史,自近代遭遇西方以来以来,中国还没有成为一个“主体性中国”,为什么?那就是在当今的世界游戏中,中国还没有“说话”,表现在法学界,就是就是法学家所崇尚的“西方法律图景”横行中国,而赖以

5、体现“主体性中国”的“中国法律图景”迟迟未得构建。由此,邓老希望通过此文唤醒中国法学界能为中国能成为一个“主体性中国”而做出法学界自己的贡献,即构建“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就像邓老在本书的封底中写到的“简而言之,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中国不仅必须是一个'主权的中国’,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主体性的中国’!”这一探寻中国主体性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思想的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当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三、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二)简评文章的第二部分伊始,邓老便论述了其对中国法学的分析路径的选择。邓老以张文显先生和苏力先生就中国法学的整体分析为代表,详述了两位就中国法

6、学的分析路径,其一是张文显先生的“政治法学”分析路径,其二是苏力先生的“社会法学”分析路径。并进而指出上述两种路径虽有区别,但是却一个共同点便是它们实际上都是从中国法学的外部来认识中国法学发展进程的,而且也都因为对中国政治发展或中国社会发展所持的“乐观”态度而对中国法学发展进程采取了一种“进步观”、并对中国法学当下的发展状况予以了一种基本的肯定。但是,在邓老看来,其并不赞同此种路径选择,首先,从根本的角度上讲这两种路径并不是一种反思的或批判的路径,既无力对它们所分析的对象即中国法学进行反思或批判,也无力对“政治法学”和“社会法学”这两种分析路径本身所揭示的限定

7、中国法学生产和再生产的结构加以检讨或批判。其次,“政治法学”和“社会法学”这两种分析路径还遮蔽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视角,亦即从知识内部去透视或反思中国法学发展问题的视角。由此,邓老认为,这种从知识角度本身出发的反思或批判的路径,从中国法学当下所存在的问题来看,实是一种为中国社会更迫切需要的分析路径,也是中国法学走出困境本身更迫切需要的分析路径。因此,根据本文所建构的理论论题,邓老采取了一种“知识法学”的反思或批判的内部分析路径。由此在上述路径的选择下邓老在本部分中对“法条主义”“权利本位论”两种理论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反思。第一,“权利本位论”的分析和批判在本部分中作

8、者的论述思路由“权利本位论”的始源开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