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

ID:1379169

大小:371.51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7-11-11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7.噎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噎嗝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韩华刚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本节内容为1个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噎膈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熟悉噎膈的病因病 机、辨证及诊断要点;掌握噎膈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证治分类。教学内容:噎膈的概述(包括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噎膈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一概述噎膈:是由于食管狭窄,食管干涩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病名

2、释义:噎,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胸膈阻塞,饮食不下。噎与膈的关系:噎可以单独出现,也可是膈的前驱症状﹙一﹚涵义①《黄帝内经》认为本病证与津液及情志有关,并指出病位在胃。 ②《太平圣惠方》对噎膈的病因作了确切的描述。 ③《证治要诀》认为噎膈初期的病理机制为“痰与气搏”。﹙二﹚源流④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对噎膈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全面论述并指出其证候特征。 ⑤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噎膈的病机是“胃脘干槁”。 ⑥清代叶天士指出噎膈的形成是“食管窄隘使然”。﹙三﹚范围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食管贲门失

3、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出现吞咽困难等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溃疡晚期食道癌症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不节2.七情内伤3.年老久病﹙二﹚病机基本病机肝脾肾功能失调,形成气滞、痰阻、血瘀阻滞食道,而致食管狭窄,胃失通降,津枯血燥,食道干涩。﹙三﹚病位食道、胃又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四﹚病理性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标实即气滞、痰阻、血瘀,本虚即津枯血燥,阳气衰微。标本之间相互影响,促进病情的深入发展,但因阶段不同,标本虚实的轻重各有所异。﹙五﹚病机转化本病若失

4、治误治,则气、血、痰积聚日深,或气郁化火,痰瘀生热,损伤正气,使正气亏虚更加明显,甚至可形成虚劳,病变后期,如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可形成阴阳离决之候,病情危笃。四诊断1.临床表现初起咽部或食道内有异物感,进食时有停滞感,继则咽下梗噎,甚至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疼痛,形体逐渐消瘦,甚则肌肤甲错,精神疲惫等。2起病缓慢,常表现为由噎至膈的病变过程,常由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特别是在高发地区。诊断3.辅助检查食管、胃的钡餐X线检查,内窥镜及病理

5、组织学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以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五、鉴别诊断噎膈反胃梅核气病因忧思郁怒,酒食所伤,亡血失精呕吐反复发作情志不遂病机初为气、血、痰阻于食道,久病致虚脾胃阳衰或停饮,瘀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病位食道胃咽喉进食始则能进流食,不能进固体食物,久则水饮难下进食顺利进食顺利呕吐食入则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一般不吐治疗早期宜解郁、化瘀、消痰,佐以生津,晚期宜补益或攻补兼施温补脾胃,和胃降逆或化饮疏肝理气化痰预后不良稍差良鉴别诊断与关格鉴别:是由于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浊邪内蕴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

6、并见的病证。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的晚期。因呕吐而不能进食,并无吞咽困难。而噎膈以吞咽食物时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症,若水饮能进,则一般无小便不通。以此不难鉴别。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根据病人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之新久而分辨虚实。实证虚证病因忧思恼怒,饮食所伤,寒温失宜。热饮伤津,房劳伤肾,年老肾虚。病机气滞血瘀,痰浊内阻。津枯血燥,气虚阳微。症状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胀痛。食道干涩,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病程新病久病(一)辨证要点2、辨标本噎膈以正虚为本,而夹有

7、气滞、痰阻、血瘀等标实之证。(二)治疗原则①初期重在治标,以理气、消瘀、化痰、降火为主。②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③治疗当顾护津液,其辛散香燥之药不可多④时时以胃气为念,滋腻之品不可过用,以免有碍于脾胃。(三)分型论治1.痰气交阻证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代表方:启膈散。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2.瘀血内结证症状:饮食

8、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细涩。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代表方:通幽汤。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桃仁、红花、丹参、三七、五灵脂、乳香、没药、蜣螂虫、海藻、昆布、贝母。3.津亏热结证症状:食物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矢,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代表方:沙参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