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773556
大小:40.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24
《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信用权具有财产权和人格权双重属性,这应是立法基点.通过考察我国与外国的信用权立法现状,本文从三个方面立法提出自己观点:民事立法方面,建议不要在《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中规定,又四种设计方案可供选择;行政立法方面
2、,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当前信用权立法重点,不是完善民法典信用权规定而应是借信用的行政立法大潮来完善信用权立法;信用权刑事立法可以借鉴著作权刑事立法。本文对信用权立法中的难题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从实践角度谈谈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 关键词:信用权、双重属性、中国民法典、行政立法 目录 一、我国信用权立法研究现状 二、信用权民事立法研究 不宜在《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的理由 对信用权在《中国民法典》立法设计的建议 信用权外国立法与认定侵权的难题 三、信用权行政立法研究 (一)当前信用权行政立法特点 (二)为什
3、么信用权立法要把行政信用立法当作当前重点 信用行政立法中对信用权的立法保护建议 四、信用权刑事立法研究初探 五、律师信用权的立法保护 一、我国信用权立法研究现状 我国对信用权的立法,很明显是沿两条轨道进行的:一条是呼吁保护信用权的立法,以《中国民法典*人格权发编*信用权》为标志;另一条是通过信用立法保护信用权,这是社会主流,以政协委员提案和中国法学会商法年会将2002年中心议题定为信用为突出标志。因此,当今情况下,单独片面研究信用权的立法,而不考虑信用的立法,就会失之偏颇,反之亦然。这应当是信用、信用权立法的出发点,也是
4、本文立法研究的立脚点。 我国信用权立法研究,主要代表人物目前是杨立新、吴汉东两位教授。早期以杨立新的《论信用权及其民法保护》为代表,近期以吴汉东的《论信用权》为代表。另外还有苏号朋的《信用权研究》和张新宝的《网上商业诽谤第一案:恒升诉王洪等侵权案评析》。当然也有在强调信用立法战线中,提醒注意保护信用权的江平教授等学者,但内容不具体。他们关于信用权研究的主要观点之间的分歧是比较明显的:在是否必要对信用权立法存在对立观点;即使主张立法保护的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杨立新教授在《起草说明》提到:“对信用权是否要规定,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
5、意见认为,信用权是已经死亡的权利,不必加以规定,并举出《德国民法典》关于信用权的规定,在日后并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的实例加以说明。另一种意见认为,信用权是有必要加以规定的,因为这是关于民事主体的经济能力评价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举出我国台湾最近修订民法债编补充规定信用权的实例加以说明。草案最终也没有规定信用权。”在提供《中国民法典》学者稿中,王利明、杨立新负责的建议稿和梁慧星负责的建议稿都没有信用权的规定。但人大法工委建议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人格权编”中有信用权的规定。目前主张立法保护信用权成为主流观点。杨
6、立新教授、吴汉东教授都主张对信用权实行立法直接保护,但内部分歧却比较大,前者主张信用权属于人格权按照人格权法保护,并已经纳入《中国民法典》;后者和张新宝则主张信用权属于财产权应按照财产法保护。 而另一条立法战线——随着全国信用立法呼吁声音逐渐加大,目前涉及的信用权法律条款也引起重视。信用立法人士抱怨信用权的民事立法缓慢进展阻碍了整个信用行政立法进程。原因主要在于大家对信用权的基本问题还存在较大分歧。 期望本文有助于弥合这种分歧。本文分别从民事、行政、刑事立法四个方面展开,并以律师信用权立法保护为应用范本。 二、信用权民事立法
7、研究 不宜在《中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的基本理由 将信用权全部纳入人格权,这合适吗?我认为,信用权更具有财产权属性,原因有三: 1、从实践中看:以美国为例,信用是美国个人“第二身份证”,没有信用,律师服务都要关门。获诺贝尔奖的纳什教授因为精神病侵袭信用崩溃,听到获奖消息的第一个反应说,“我希望诺贝尔奖可以提高我的信用度,因为我实在是很需要一张信用卡。”该事例鲜明了信用权的财产权属性。有调查表明,发达国家信用交易占90%,而我国仅占20%。从反面角度看,只需要列举几个数字就可以说明: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蒋正华在某论坛指出,我
8、国每年因信用缺失5855亿元,约占财政的收入37%,中国企业存在五大信用危机:假、赖、骗、诈、欺。其中造假低劣损失2000亿元,银行胜诉案件执行率只有15%,银行由于讨债直接损失每年约1800亿元,很多企业被迫采取现款交易导致增加财务费用每年有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