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ID:13746716

大小:3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4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_第1页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_第2页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_第3页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_第4页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80年代后中国的聚落考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聚落考古作为当下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我国兴起与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本文尝试梳理聚落考古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聚落考古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聚落考古研究提出几点反思,以便于今后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聚落考古;发展历程;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K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006-04  一、引言  聚落考古的研究最早发源于摩尔根等人类学家的研究,但正式提出“聚落考古”(settlementarchaeology)一词的是美国学者戈登?R?威

2、利,见于1953年发表的《秘鲁维鲁河谷史前的聚落形态》一文。一般认为,中国的聚落考古研究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以殷墟的发掘为代表。1954~1957年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聚落考古研究的正式展开。但此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尚未成熟,并不具备聚落考古研究的视野,真正的兴起还是在80年代以后。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促使文化谱系、区系类型的时空框架的基本建立,考古学所承担的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任务也已基本完成;龙山时代以及夏商时期城址的重要新发现,也推动了中国文明起源及古史发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考古学逐步深入对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即苏秉琦先生倡导的新

3、时期考古学复原和重建中国古代史的任务。  恰逢西方“新考古学”思想热潮席卷中国,引发众多学者对贯穿整个文化系统的文化进程的探讨。在对考古学文化的热切探索中,需要走出一条新途径去解释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剖析物质遗存的背景与功能,聚落考古的学科建设是实现这一蓝图的契机。聚落形态研究成为“新考古学”中“过程主义”和“后过程主义”派的缓和点,是这两大相对立阵营皆能一展所长的载体。宾福德提出考古学科的三大目的:“复原文化历史”、“复原生存方式”、“描述文化进程”[1],而聚落考古无疑是达到这三项目的的必要途径。  二、80年代之后中国的聚落考古  

4、80年代聚落考古的兴起离不开张光直先生对西方聚落考古理论的大力推介。其主编的论文集SettlementArchaeology(《聚落考古》,PaloAlto:NationalPress,1968),率先让国人系统了解到西方聚落考古学知识。他对聚落形态的研究使几代考古学者受益匪浅,甚至被称作“中国聚落考古学发展战略起点的设计者”[2]。  80年代之后,聚落考古的研究逐步向深层次化发展,严文明先生曾著文指出现阶段聚落考古的研究重点及方向,一是“通过聚落的形态结构来探讨当时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二是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三是“把聚落遗址的

5、形态分类与地理分布同自然环境的考察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环境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3]。许永杰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以往的聚落考古实践可以分为:全面揭露一处遗址、区域考古调查、区域考古调查与全面揭露及多学科结合三种形式”,则是从具体形式和操作方法上作出的归纳[4]。  当聚落考古这一新概念、新理论传入中国时,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在这一阶段初期,我们从发表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停留于理论的探讨上,这也是考古界对聚落考古进行“解惑”的一个时期。  曹兵武先生在《聚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5]一文中对聚落考古的几个层次性概念进行阐述,在“聚落”这一大环境中重

6、新解读遗物、遗迹、家居、院落、社区、村落、聚落、文化区域等,层层递进,清晰明了地概括出聚落的形态演进过程。  严文明先生对近年来聚落考古的进展进行了总结[6],分析不同时期的聚落遗址,时间上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铜石并用时代、龙山时代、夏商时期,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随后,他又提出几处研究要点,即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研究、聚落分布和聚落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聚落形态历史演变的研究[7]。  张忠培先生提出如何确认聚落的共时性、识别不同文化的聚落之间存在的性质和关系等问题[8];随着众多新石

7、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学者们也产生了对早期文明形态的困惑,不少人将西方国家的“酋邦”理论引入对聚落的解释之中[9]。  伴随着理论的探讨,同时期也开展一些调查发掘活动。80年代~90年代的聚落考古仍旧延续了全面揭露一处大遗址的早期传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史前和商周时期的村落及城址,研究重点在于资料的积累和对早期文明形态进行探讨。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海岱地区,众多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为之后的聚落社会结构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做好了铺垫。代表性遗址如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10]、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11]等。  90年代以后,聚落考古的研究渐入佳境。在理论方面,出现几

8、种新的研究趋势:一是翻译国外聚落考古的著作,如戈登?R?威利的《维鲁河谷课题与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