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743506
大小:3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4
《在猜与做中打开智慧之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猜与做中打开智慧之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现代数学教育的眼光,审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赋予其新的内涵,建立起新的数学教学观,打开孩子智慧之门。 一、猜――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在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
2、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猜想,才有创新的萌芽。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打开智慧之门。 1.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猜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新奇的猜想才可能出现。当学生出现猜想时,不能因为学生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指责学“瞎猜”,“胡说八道”,而应该充分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耐心地帮助他们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有所顾虑,遇
3、到新问题时便敢于猜想。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让学生操作后反馈,有多种折法。教师肯定后提问:“还有其他折法吗?”学生们回答没有。教师微笑着举起一张学生折过的长方形纸,上面有折过的4道折痕。一名学生举手说:“这4道折痕都相交在中间一点。”其他同学也点头赞同,教师表扬了这位同学,趁机启发:“大家有什么猜想吗?”部分同学摆弄着手里的长方形纸片思考着,一位学生说:“我猜想经过这中间的一点任意折一次,也能折出它的1/2。”教师依微笑着,不置可否。这时,很多同学已经忙开了:他们按照这种方法试了起来
4、,还有学生把折成的两份剪了下来,重合后,发现是一样大的,立即兴奋得跳了起来。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还不厌其烦地试第二次,第三次……虽然他们说不清为什么,但都体会到了这种猜想是成立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鼓励,才有了学生猜想,才有了创造性的发现。 2.创设适当的时机,让学生想猜 每个人都有猜想的潜能。当一个人的思维被激活,情绪兴奋,急切地想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往往先进行猜想,以满足自己求知的需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产
5、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引导学生沟通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然后回忆一下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当作了这些铺垫后,猜想的时机便已熟。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猜想:既然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非常密切,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请你猜想一下,比有基本性质吗?这时,学生猜想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比肯定也有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会是什么呢?多数学生会主动进行猜想,在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6、。对于学生而言,“比的基本性质”是他们通过猜想创造出来的,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自豪与愉悦。 3.注重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会猜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猜想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每一个猜想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合理化。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面积,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学生猜想:圆的面积
7、可能与半径有关,因为用圆规画图时,圆规张开得越大,画的圆就越大。学生的这一切猜想,把圆的面积直接与半径可能有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受阻,因为半径是段长度,长度与面积是不同的概念,学生很难把它们直接地比较。这时可以出示图形,图中的小正方形是一个中介,它为学生的思维架设一座桥梁。有学生立即提出了他们的猜想:圆的面积比3个正方形面积大,比4个小正方形面积小,即3r2<圆的面积<4r2。学生之所以能猜想得如此准确,就是因为在图形的帮助下沟通了正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的联系,通过猜想,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圆的面积,启动了思维的闸门,为进一
8、步探讨圆的面积缩小范围。 4.引导细心地验证,让学生善猜 “想象和理智结合就是创造,想象脱离理智就是疯狂。”猜想是否有价值,最终要接受实践的验证。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应立即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