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ID:13742344

大小:433.8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4

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_第1页
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_第2页
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_第3页
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_第4页
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_第5页
资源描述:

《蜡烛教学设计给巴特勒的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蜡烛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重、难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蜡烛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自读教学过程时间补充复习检测1、听写2、复习作业3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3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2学生自学1、解决字词。2、完成课后练习。5学生活动梳理故事情节5老师补充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

3、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5学生活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

4、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感人呢?(环境、人、物三者考虑)5老师点拨A.环境(衬托)B.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C.物——蜡烛: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2小结蜡烛的深意:1.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3.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4.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2全文小结文中的南斯拉夫妈妈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满怀爱

5、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这种美好的感情,并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付出多一些爱,收获更多的快乐。1教后反思《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重难点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难点: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探究法教学过程内容时间补充复习检测1、听写2、阅读导入“图”话

6、圆明园——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又有的盛景,及今的断壁残垣。从而引出那一场中华民族的旷日四年的浩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火烧圆明园等历史。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自学课文1、解决字词2、体会作者的感情自学检测1、字词2、抢答: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3、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明确明

7、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课内阅读练习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