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67769
大小:97.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11-11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若干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若干问题研究杨秀清 韦选拾《仲裁研究》2007年01期 引言 近二、三十年来,伴随着法学理论的更新、改良和法律的改进,鼓励仲裁发展的潮流的出现,各国立法和实践开始从把仲裁作为诉讼的补充方式加以限制与严格监督向鼓励与支持仲裁方面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为可仲裁事项范围的扩张、仲裁程序更为有效与灵活、仲裁主体范围的扩张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仲裁协议的效力向非签字方的延伸。有效的仲裁协议不仅对仲裁协议的签字方有约束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或应该使仲裁协议对非签约的第三人产生约束力,也就是说,仲裁程序可以由第三人或向第三人提
2、起。这种情形已为各国仲裁理论和实践所公认。仲裁协议对未签约人的这种不断扩张的法律约束力,也被形象的称为仲裁协议的“长臂效力”。[1]有学者认为,是否承认仲裁协议在特定情况下对仲裁协议未签署人也产生约束力,反映了先进仲裁制度和落后仲裁制度的分野。[2] 一、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源起和体现 (一)仲裁协议效力的嬗变 1.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国际趋势 在仲裁协议效力扩张问题上,国外一些国家立法及实践和国际组织持着积极的态度和立场。在这方面,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纽
3、约召开工作组会议,会议审议了特定情况的若干典型例子,归纳为字面上不能满足仲裁协议形式要件的13种情形,倾向于认定在这些情形下均存在“书面”的仲裁协议。[3]其中,除与“书面”和“互换函电”的形式要求相关的八种情形外,该报告还提出了五种涉及仲裁协议是否可以延伸适用于第三方未签署人问题的特殊情形,分别涉及第三方利益合同、合同转让、代位、公司合并与分立、母子公司等情形下,原当事人已经达成有效的仲裁协议,可以约束后来成为合同一方或继承了合同中某些权利义务的第三方。可以看出,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对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是持支持和肯定态度的。 二战后随着
4、商业发展,国际上仲裁协议传统的书面性要求受到了挑战,出现大量未经当事人亲笔签署的仲裁协议。各国的仲裁实务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需要判定仲裁协议是否对这些未签字人继续有效的问题。[4]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理争论以及仲裁实务的检验,国际上对这一问题已逐渐形成一些较为统一的做法。即仲裁协议应当继续约束由于法律运作引发的合同主体变更的合同继受方和原合同一方。[5]目前,该做法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同和一些国家仲裁实例的印证。美国著名合同法专家科宾认为,如果债务人与让与人订立的合同中规定,因该合同发生的争议用仲裁解决,那么这一条款正如同可适用于让与人一样,它
5、可由受让人适用或对受让人适用。[6]在美国,也有法院的判决体现了这一观点。在technetronicsinc.v.leybold-geaeus18gmbh一案[7]中,被告作为卖方与一家芬兰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中有仲裁条款;同时合同还规定芬兰公司有权将其在合同中的所有权利义务转让给原告(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家公司)。原告受让合同权利义务后,履约过程中发生争议。原告向宾夕法尼亚州法院提起诉讼,而被告以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为由,要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认为,其没有在芬兰公司与被告订立的仲裁协议上签字,因此他不受该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约束
6、。法院判决,未在合同上签字并不能阻止仲裁条款的执行。根据《宾夕法尼亚统一仲裁法》的规定,原告接受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构成了一项确定的承诺,即它将履行已经接受的义务,而且包括执行强制的国际商事仲裁条款的义务。 从当今各国的仲裁实践来看,仲裁协议效力及于未签字人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合同转让、公司的合并和分立、代位清偿以及代理等。其中,债权转让后的仲裁协议能否自动转移而继续约束债务人和受让人是出现频率较高、相关判例较多的一类问题。 2.关于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理论探讨 仲裁协议效力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及于非签字方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的仲裁协议效
7、力只约束到书面签署人的理论相比,无疑是发生了一种嬗变,实现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仲裁协议效力理论的重大突破。该问题近年来已为我国仲裁学者们所关注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有学者称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的情形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而实现效力扩张的仲裁协议则称为“长臂的仲裁协议”,并预言一定程度上,仲裁协议的“胳膊”正在“伸长”。[8]还有的学者指出,仲裁协议效力扩张意指在国内外立法普遍确立了鼓励和发展仲裁原则的大背景下,人们为了支持仲裁、鼓励仲裁,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再固守传统的仲裁理论,仅将仲裁协议的效力及于书面协议的签字人,而是将其扩大到未签字
8、方。[9]这些观点,在表述和立论出发点上有所不同,但是仔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统一性,即大家基本认同,在支持仲裁,鼓励仲裁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仲裁在解决争议方面的功效,应将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