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丁喇木”女神的神格-论文

论“巴丁喇木”女神的神格-论文

ID:13611159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3

论“巴丁喇木”女神的神格-论文_第1页
论“巴丁喇木”女神的神格-论文_第2页
论“巴丁喇木”女神的神格-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巴丁喇木”女神的神格-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巴丁喇木”女神的神格-论文女神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传统社会,人们虽然赋予女神超凡的神力,但女神的"社会结构"是沿用传统民间社会的社会结构框架,女神只不过是具备超凡魔力的民间社会结构中各功能主体的神化。因此,研究女神的神格所象征或代表的意义,能反映出传统女神在神灵社会中的地位,进而反映出传统社会的结构。  一、"巴丁喇木"女神  "巴丁喇木"这个名词是藏语、普米语和摩梭语的复合词,各有含义:摩梭语称普米族为"巴","丁"义地方,"喇"义神,"木"义女性。摩梭语的"巴丁喇木"一词,汉语译为"西番人的女神"。普米语

2、的"巴"为自称,"喇木"意为"女神"。普米语的"巴丁喇木"一词,可译为"巴人的女神"。藏语的"巴"指普米族,"丁"义古老,"喇"义神,"木"义女性。藏语的"巴丁喇木"一词可译为"巴人的古老女神"。摩梭语、普米语和藏语同属我国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摩梭语、普米语和藏语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摩梭语属藏缅语族中的彝语支,普米语属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这三种语言的语法范畴基本相同。"巴丁喇木"这个复合名词,在这三种语言中都有"原始女神"的意思。  "巴丁喇木"女神的化身是一尊天然石像,深藏在绵延滇川西北境内的喇孜山脉的乌角尼可岩穴里。喇孜山高林密,山势险峻,山中栖息虎

3、、豹、熊、鹿、獐等飞禽走兽,其中尤以猛虎众多著称,故以"喇孜山"(群虎山)得名。喇孜大山海拔约5000米,山势拔地而起,巍峨险峻。山中幽泉星罗棋布,山脚底有一道奔腾咆哮的通天河。"巴丁喇木"女神就深藏在山腰的一个岩穴里。这个岩穴只一洞口,呈圆形,直径约一米,仅可容纳一人进退。  "巴丁喇木"女神岩穴内至古弥漫着神秘气氛。这里的人们无限虔诚地祭祀朝拜这位原始女神,祭祀朝拜无固定日期,可随时入山祭祀膜拜。由于"巴丁喇木"女神石像深藏在巍峨险峻的喇孜大山里。夏秋两季草木茂盛、常潜伏有虎豹、蟒蛇等凶兽,人们不敢在这两季祭祀朝拜。待到严冬时,野兽入穴,人们才结伙搭伴

4、入山祭祀朝拜"巴丁喇木"女神。  二、"巴丁喇木"女神的多层神格功能  (一)美神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把"巴丁喇木"奉为美神、他们的仪式和神话传说都充分表明"巴丁喇木"是美神、摩梭人自称"纳日",意为黑人。他们认为"巴丁喇木"也是肤色黝黑的女神,与摩梭妇女的肤色一样,因而在画像中把"巴丁喇木"描绘为身材高挑、坦胸露乳、容貌俊美、皮肤黝黑、披头散发、身着青衣黑裙、跣足骑黑骡、性情玩野、放荡不羁、游走无定的女神。普米族亦按照他们的理想来描绘巴丁喇木女神的形象;普米族自称"拍咪",意为"白人"。他们把"巴丁喇木"女神描绘成身材窈窕,肤色白皙,身着白衣白裙,骑

5、白骡的女神;藏族"巴丁喇木"女神骑着白色的骏马,威风凛凛,五色的云霞是她的彩帽,葱翠的树木是她的眉毛,珊瑚玛瑙是她的鞋子,轻柔的白雾是她的腰带,绿荫的盆地是她的坐垫……,她长得如此美丽俊俏,致使各地的男山神都为之倾倒、他们崇奉"巴丁喇木"原始女神为他们妇女的典范,认为"巴丁喇木"原始女神能保佑他们的妇女身材健美、容貌俊秀、心地善良、行为利索果敢。由于持此信念,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妇女多以"喇木"取名。他们一家之中竟有数名女子同取为"喇木"。为便于区别,只能以"大喇木"和"小喇木"来称呼。如著名纳西族女艺人杨二车娜(喇)木。可见他们的女性取名"喇木"是源于巴

6、丁喇木原始女神崇拜。  (二)爱神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还把"巴丁喇木"奉为爱神崇拜,并以"巴丁喇木"作为现实爱情婚姻的典范。当地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巴丁喇木"女神爱情婚姻观的古老神话传说,其内容大都传说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但性情玩野,游走无定。她和周围众男山神结交情侣,过着无拘无束的性生活。这些男山神都围着巴丁喇木转悠,以她为中心,服从她的指挥。当地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传说"巴丁喇木"的住所——喇孜山峰的高度比周围山峰高,这是因为"巴丁喇木"女神按住了周围男山神的头,不准他们抬头,从而永远保持她的尊贵地位。可见是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在原始

7、社会的母系制婚俗。  "巴丁喇木"原始女神的住所位于川滇交界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乌角区境内的喇孜山脉,这片地区古往今来都是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以及羌族聚居的地区,而这些民族都是古羌人的遗裔。原居雅砻江和大渡河两侧,他们擅长饲养牦牛,汉文献《后汉书·西羌传》所载"越西羌——牦牛种",就包括这三羌的先民。大渡河之西雅砻江中游今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便是唐代"俗重妇女而轻丈夫"的"东女国"境。《旧唐书·西南蛮·东女国·南诏蛮》载说:"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

8、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