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95245
大小:3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3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整合【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技术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的有效整合,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平台,让物理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观,让探究科学的精神更深入人心,真正朝着掌握知识与技能;体会、领悟过程与方法;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发展。【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整合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
2、而是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实现教育创新,让教学更有效。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就意味着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物理的整体中去,使高中物理中一些抽象的概念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丰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更要充分体现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要依据物理学科知识点的特性选择恰当的媒体功能作为技术平台加以辅助教学,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如
3、何选择、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呈现有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也是如此。它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用性不仅是一个产品的基本属性,也适用于一门学科。我们教师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教学设计就相当重要。对于一堂课来讲,”引入”非常重要,很多教师都会为了一个精彩的”引入”绞尽脑汁,而这种”苦心”往往是很有价值的,它可能像地心引力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那么,如何设计一个精彩的”引入”呢?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积极作用,这就要求物理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4、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可以说既直观,又生动。举个例子,我要讲《静电现象的应用》,为了吸引学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采用媒体ppt):一个村庄的夜晚,忽然在漆黑的夜空中划过一道闪电,接而伴随着雷鸣声出现此节课的标题:静电现象的应用。用时少(10秒左右)并抓获了学生眼球。当然,作为”引入”这还不够,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让热情提升。我播放了一段”奇妙的静电球”的视频,来引出主题——我们生活中是如何应用静电现象的(用时70秒),这比用语言,文字,挂图生动许多,更节省了时间,变静为动,变难为易,在实物演示的基础上完成了大屏幕的演示。2抽象物理概念、物
5、理规律的剖析很多学生从初中开始就觉得物理难学,一到高中更是畏惧。其实,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来说,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是基础。打好了基础,要有进步那就容易多了。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它可以使概念、规律研究和形成过程更直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以便进一步的解析和探究。例如微观世界中,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运动的、布朗运动有何特点、理想气体分子的模型;又如宏观的庞然大物,天体运动动的研究历程、什么是本轮和均轮、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变轨等等,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媒体功能我们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理解,不至于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举个例子,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学生往往看似
6、对规律很明了: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且这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同生、同灭、同变化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辨析中学生往往会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混淆。究其原因还是规律的形成过程没有很好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硬地抛出一个概念,而是应像打铁一样让学生亲手体会这个千锤百炼的过程,这才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设备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在两个学生的手掌上分别贴上压力传感设备,在两人推掌的过程中观察分别作用在两个人手掌上的力是若何变化的。处理数据,利用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我们
7、还可以很快地画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变化的图像,学生通过图像分析从而得出规律。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得理解了规律,也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图像处理还加强了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3物理实验的补充与模拟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了物理实验,物理学就不能产生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验能力。凡是大纲要求的实验都要按要求完成,没条件做的实验要想办法创造实验条件。即便如此,可能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