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

ID:13590584

大小:139.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7-23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_第1页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_第2页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_第3页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_第4页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

2、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

3、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

4、,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马建忠在他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22中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可以说是试图说明翻译标准的一个开端。他的善译标准包括了三大要求:第一、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这些要求是很有道理的,因他本人后来没搞翻译,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反被后人忽略了。“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

5、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白话翻译的新纪元。鲁迅和瞿秋白在1931—1932年关于翻译的通信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鲁迅在1935年写的《题未定·草》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林语堂1932年写的《论翻译》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该文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

6、标准。这样一个三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正相比符。矛盾先生于1954年8月18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这是鲁迅的精神,但是为了译文的提高,却应当发挥鲁迅所说的“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这一方面。矛盾在题为《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报告(1954)中指出“”也就是说,翻译要兼顾忠实和通顺。中国翻译的五次高潮中国的翻译,从公元67年天竺僧侣(摄摩腾和和竺法兰)到洛阳白马寺讲经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有五次。第

7、一次: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这时期出现过中国佛经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鸠(344-413)天竺人,东晋时来华,译经300多卷,他一改过去音译的弱点,主张意译,并倡导译者署名,他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33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为我国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真谛(499-595),印度佛教学者,南北朝时来华,译了49部经,其中尤以《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的影响。唐代,玄奘于628年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主持了在组织制度方面更为健全的译场,19年译出75部佛经,共1355卷,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

8、文著作的中国人。他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直到今天仍有意义。由于佛经的翻译,使“佛经”和“论”两种文字进入汉文。第二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