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82408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3
《当教师成长遭遇“暗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教师成长遭遇“暗礁” “暗礁”是航行的障碍,但由于其隐没于水下,不易被人察觉,所以“下水”后不留心躲避,很容易“触礁”。对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教育生涯也充满变数,如果不留心观察,也可能遭遇成长的“暗礁”,从而改变从教生涯的航道。如何在驾驶教育之舟时避开“浅滩”与“暗礁”?让航行顺利一些,不至于还没有看到美好景致就“触礁”或“搁浅”,笔者谈以下拙见。暗礁一:心理枯竭,激情冷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教师群体:初登教坛热情洋溢,善学乐教思进践履;三年五载停滞不前,自我效能每况愈下;“而立”过后迷惘悲观,心理失衡见异思迁;人过中年心理枯竭,冷漠抑郁滋生怨艾……单调的重复和简单的历程构
2、成教师的生活工作模式,这容易导致教师的心理枯竭、激情冷却。此外,还有众多因素,诸如付出与回报之间的不对称所导致的厌倦、不满和心理疲劳;理想与目标之间的错位所带来的挫折、无奈和消极适应。这些都会导致教育生涯“触礁”,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生命“空载”。对策——让激情保持在“三十七度二”法国电影《三十七度二》,内容寓意是对待爱情的态度不要发烧,不要心血来潮;应该是平淡的,像一杯白开水,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如果一开始就是三十九度二,那就是十足的“发烧型”教师。一旦发烧就很容易过度投入,过度作为,然而一遇到挫折,没达到预期的回报,情绪就有些“再而衰”了,朦胧的憧憬没有了
3、,创造的激情也冷却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像第一天那样工作”是一个催人重拾激情的号角,对保持教育激情有着积极意义。暗礁二:随波逐流,丧失个性有这样两种典型教师:“顺从型”教师——跟着领导走、跟着考评走、跟着感觉走;“追星族”教师——听着“明星”教师的课,读着“明星”的文章,模仿着“明星”的做法参与着课改。总之,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依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就迷失了自我。许多教师穷其一生、埋头教书,虽然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回首一生,却发现没留下只言片语,更别说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陷入了“跟风”的迷途,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所以永远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4、和建树,更不可能成长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教师如果没有个人独有的特色,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也就如作家没有风格一样,所不同的是读者可以选择不读这位作家的大作,但是学生没有选择这个那个教师的权利,所以说,“跟风型”教师对自身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对策——在“扬长避短”中追求自己的风格风格即人,胡适和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性格迥异,教育风格也截然不同:胡适热情,鲁迅冷峻;胡适循循善诱,鲁迅引而不发,不可否认,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如何成就自己的风格?首先要明晰自身优势,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大自身优势,朝着这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个性潜能的方向发展。另外,要逐渐形成自己的
5、风格,把自己的个性渗透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形成并完善。暗礁三:不当归因,缺少反思从事教师职业需要成天与学生打交道,平时,笔者喜欢与一些教师闲谈,每当谈到学生时,就有那么几个教师总是抱怨这个学生不听话,数落那个学生学习差,全班数十个学生中令他满意的竟然是寥寥无几。《左传》有言:“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可见,如能从自身寻找原因,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思。对一个教师而言,没有反思精神的教育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风格。缺少反思,以老经验对待新学生,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一种教育“惰性”的表现。出点成绩,沾沾自喜;出了问题,抱怨他人,诸如“
6、独生子女不好教”、“学生越来越调皮”、“家长不重视”等原因,故步自封。对策——在“反思罪己”中超越自我有这样一个案例:某老师讲评时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等着老师报答案,课后,该老师把视角放到了自己身上,原来是自己的讲解索然瓜味。于是他改变了办法:把答案分组写在黑板上,并说每组答案中有混着错误的答案,然后分小组竞赛,看谁找得又准又快,结果学生积极性异常高涨。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反思,客观分析,才能发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超越自我。可以这样说,反思是一种让教育充满理性和睿智的力量。暗礁四:疏于积累,底蕴缺失一提到教育科研,很多教师马上愤愤然:我们的日常工作如同打仗一样,上课、批改、
7、备课、会议、出卷、与学生交谈、班级日常管理等,马不停蹄,能教好书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虽然也有不少老师意识到,教科研对教育教学有长远的推动效果,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不断调整及经过长期的检验,因此,还不如一些更短期更直接的方式诸如反复训练来得容易见效。此外还有许多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是专业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事,自己身为一线教师搞科研,岂不是有“越位”的嫌疑?甚至还有人将教育科研和日常教学割裂开来,认为过多从事教育科研会影响到教学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