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524367
大小:312.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3
《抓住帮扶契机,实现教学团队的快速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摘要:本文从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现状出发,将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过程分为模仿期、熟练应用期和创新期三个阶段,提出了针对不同的阶段分别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研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型教学;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软件。在高职教学中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的PhotoShop
2、、CorelDRAW、Illuatrator;动画制作的Flash、3DSMAX、MAYA;制图方面的AutoCAD、Protel以及其它专业领域的应用软件。高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和其它课程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学好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熟练操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应用软件课程自身的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1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现状 高职应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普遍采用现
3、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计算机上机实践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一般而言,应用软件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讲授+学生上机练习巩固”;另一种是“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练习”。虽然教学形式和手段发生了改变,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和一本教材转的旧有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了解工具的操作方法、菜单命令的执行、简单任务的练习为教学目的,常常侧重于把应用软件中的所有工具、菜单命令依照顺序罗列一遍。而在这种被动教学的模
4、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往往不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工具和菜单命令,使完成的设计任务缺乏新颖的创意。 2高职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学校开设应用软件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为今后的就业打基础。因此,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把握下列要求:一是实用性要求。计算机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处理专业领域内的具体问题而提供的环境和工具。因此,所选应用软件应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广泛使用
5、的软件。二是发展性要求。由于各专业领域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而且对处理同一专业问题的应用软件也会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应用软件的发展性特点,着重于对学生自学、自用软件能力的培养。三是技能性要求。利用应用软件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应用软件工具、按钮的操作。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人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因此,在应用软件的学习中,学生的操作是关键。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探索性实践能力。 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研究型教学法。所谓研究型教
6、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型教学强调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侧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主要目标是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对研究型教学和高职应用软件教学要求的特点分析,“研究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探索性”。在教师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任务,由此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7、 3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研究型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任务、案例等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问题、案例、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模式时,要么容易忽视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的基础,在学生还不具备该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和整体
8、认识之前,就盲目地布置具体活动;要么就是限于学生的操作技能而布置一些类似于“练习”的任务(问题、案例),把教学变成主题活动和任务(问题、案例)包装下的技术操作教学,无暇顾及技术操作下隐含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彰显;要么就是没有把课堂教学、上机实践操作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上机实践操作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学误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任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