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51218
大小:238.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07-22
《棉籽精深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棉籽精深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唐金泉,宋卫国,黄隽辉 (北京中棉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0044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环广场2号楼9层) 摘要:对棉酚特性、脱酚原理和脱酚技术进行了叙述,重点介绍了一种新的棉籽加工工艺。使用该工艺技术使得棉籽蛋白的价值大幅提升,解决了棉籽加工业产品价值提升的瓶颈问题;延长了棉籽加工产业链,为企业寻求到了一条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后续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棉籽;棉酚;棉籽蛋白,脱毒,产业链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棉大国,棉花(皮棉)年总产量为600-700万t,2006/07年度达673万t,棉籽年产
2、量为960-1100万t,2006/07年度达1100万t。棉籽中含棉仁50-55%,棉仁中含油30~35%,棉仁中含蛋白35~45%。棉籽不仅是很好的油料资源,也是一种亟待开发利用的主要蛋白质资源。棉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平衡,接近理想模式。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棉酚的存在,棉粕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受到限制,更有甚者将其当作肥料肥田。1 棉酚及其特性 棉酚(gossypol)是棉籽中特有的一种有色有毒物质,占棉籽的0.7~4.8%。棉酚及类棉酚集中在棉籽仁的球状色腺体中,色腺体中棉酚含量达20.6~39%,它是一种姜黄色结晶,呈微酸性,熔点181
3、~185℃。它能溶于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乙醚、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也能溶于油脂,不溶于石油醚和水。 棉酚大量集聚在棉籽子叶内的棉酚腺内。棉酚腺是坚韧的半固态,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很难被破坏,在榨取棉籽油时,因经受润湿高温处理便很容易被破坏而使棉酚游离出来。在一定条件下,游离棉酚会变为变性棉酚或结合棉酚。 棉酚急性中毒一般发生在进食后0.5h~3d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胃内灼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随后头痛、下肢麻痹,危急时昏迷、抽搐、便血、呕血,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慢性中毒的症状为,皮肤有烧灼感、心慌、体倦乏力、口渴、喜冷饮料。
4、2 传统加工工艺对产品的影响(见图1) 图1传统加工工艺产品结构图 从图1中可以看到,棉籽除一部分用于种子外,其余均按传统的棉籽加工工艺,即用螺旋压榨、预榨浸出等方法制取油脂,其产品为:棉籽油、棉饼(棉粕)、棉籽壳、油脚(皂脚)(按价值排序)。 传统高温压榨、预榨及浸出工艺是将坯料经高温蒸炒后,通过压榨机、预榨机进行榨油,预榨饼进入浸出器提取剩余棉籽油。由于采用了高温蒸炒、高温压榨和预榨工艺,使游离棉酚与蛋白质中氨基酸结合形成结合棉酚,因此用传统工艺制油后的棉饼(粕)中结合棉酚的含量很高,每千克可达几千甚至上万毫克,且其游离棉酚含量
5、仍然较高。 因棉饼(粕)中含有大量的结合棉酚和变性棉酚,高温工艺使得大量色素固化,以及糖类和磷脂类物质焦化,造成棉粕呈棕褐色,影响产品外观,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受到了限制。有些企业采用中、低温加工方法,生产浅褐色或黄色的产品,但如只采用中、低温而不进行脱酚,粕中游离棉酚含量每千克将高达几千至上万毫克,饲料中根本不能使用。 高温还导致毛油中存在大量的固化红色素,在油脂精炼的脱色工序中增加了物料消耗,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还影响了油脂的精炼率。3 棉籽脱酚技术3.1 化学法 用化学法脱除棉粕中的棉酚,主要是在高温预榨浸出工艺产出的棉粕中添加硫
6、酸盐(硫酸亚铁、硫酸铜),其金属离子与粕中游离棉酚形成络合物,达到脱毒目的。因经高温加工后的棉粕,其蛋白质已经严重变性,加之该方法所形成的络合物仍留在棉粕中,粕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都比较差,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喂养效果。3.2 生物发酵法 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棉酚转化为其他物质,达到脱毒的目的。由于转化机理不明,工艺条件的控制难度大,脱毒效果无法保证。使用的原料也是高温预榨浸出后的棉粕,蛋白质已严重变性,经微生物发酵后变性更加严重,其营养价值亦较差。此外,菌种提纯复杂、项目投资大,生产成本高。 以上两种方法仅强调脱除棉酚,而忽视了棉粕营
7、养效价的保护,难以取得良好的喂养效果,使其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大受影响。3.3 混合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相同极性的溶剂萃取相同极性的物质。利用棉酚在醇类溶剂中的溶解特性,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通过不同比例混合后(6#溶剂和含水乙醇、甲醇或丙酮等极性溶剂水溶液),改变溶剂的极性(ε值),兼顾油和酚的极性特征,在一个浸出器中同时提取棉籽油和棉酚。 如采用乙醇、水、己烷体系,虽然提取设备简单,但在生产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溶剂共沸现象严重,造成溶剂分离和回收困难,溶剂消耗大,成本高;溶剂配比复杂,且萃取出的毛棉籽
8、油中含有大量的棉酚和色素使油品质量下降。因此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另外,还有一种混合溶剂法是用6#溶剂与高浓度的甲醇(98%以上)混合后在一个浸出器中同时提油和脱酚。一般来说,烷烃类溶剂与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