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48785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2
《大肠癌筛查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肠癌筛查研究进展 摘要大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日趋增加,而在早期,该疾病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认多处中晚期。而进行大肠癌筛查则可以有效的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出率,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本文通过复习和分析近些年大肠癌筛查研究的文献,对大肠癌筛查对象的确定、大肠癌筛查方法的选择和大肠癌在基层社区中的筛查模式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大肠癌筛查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当今临床医学中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全球范
2、围内的恶性肿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高居第三位[1]。在Jemal等[2]的报道中,2008年,美国国内大肠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致死率中上升到第二位。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有待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近年国内外学者开展的大肠癌筛查研究工作进行综合论述。 1筛查对象和危险因素 1.1筛查对象 目前国际上对于大肠癌筛查对象的选择标准尚未标准统一,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国内外各不同,但绝大多数大肠
3、癌研究组织均推荐在45岁或50岁以上的年龄开始筛查。而对于有结肠息肉家族史和大肠癌的人群,其开始进行大肠癌筛查的时间不尽相同。 1.2危险因素 1.2.1性别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病率高低和女性有相关性,女性发生大肠癌的时间比男性要晚7~8年[3],但不确定。 1.2.2吸烟当前已有临床实践和证据支持医生对有过度吸烟史的患者在50岁之前应进行大肠癌筛查[4]. 1.2.3糖尿病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学者开展的调查研究都提示糖尿病可能成为大肠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5]。 1.2.4肥胖与非肥胖
4、者相比,肥胖者的大肠癌发病风险增加1.5~2.5倍,BMI每增加1,发病风险增加3.0%[6]。 2筛查方法 目前在临床,大肠癌主要的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基因检测、肠镜检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CT结肠成像、肿瘤标志物检测、表观遗传学方法等。 2.1粪便潜血试验 一般而言,潜血粪便试验可分为化学法和免疫法,也就是常说的愈创木脂法和免疫金标法。 愈创木脂法是唯一经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有效的筛查方法,能使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15%~33%。但愈创木脂法会受到饮食成分及药物影响,容易产
5、生假阳性。 免疫金标法运用特异性抗体检测人血珠蛋白,可以避免愈创木脂法受到饮食成分及药物影响的弊端,虽然它适合于大规模的进行大肠癌的筛查工作,但它检测的是肿瘤伴随症状出血,特异性不高,会降低筛查效能及人群依从性。 2.2粪便基因检测 常用的粪便基因检测标记物包括了K-ras、APC和p53基因的21个独立突变位点,BAT-26探针和DNA完整性检测。Itzkowitz等[7]报道其对大肠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7.5%和82%,虽然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但检查阳性结果仍需进一步检查和高经济成本
6、是这项检查必须要面对的缺点。 2.3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目前大肠癌诊断与治疗的金标准。肠镜检查在临床一直应用广泛。它可以对对整个结肠进行完整的观察,并能进行组织活检以及切除发现的息肉。 2.4气钡双重造影 气钡双重造影的优势是通过简单的操作可检查整个大肠,肿瘤病变部位定位准确[8]。但这种检查方法无法进行诊疗操作,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高的假阴性。 2.5CT结肠成像 CT结肠成像属于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能以1~2mm的厚度进行断层扫描,进而在二维和三维图像上检查肠道病变。 2.6肿瘤标志
7、物检测 对于大肠癌传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主要是癌胚抗原等,但目前筛查常使用一组DNA标志物,包括K-ras、APC、大片段DNA[9-10]。 2.7表观遗传学方法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首先是由Waddington于1939年提出,主要观点是基因同其产物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表型的差异。Suzuki等对其进行了早期探索性的研究,认为该项技术诊断癌症的敏感度为42%~77%,诊断腺瘤的敏感度为31%~55%,对未发生肿瘤的敏感度为63%~100%。 3筛查模式 当前的大肠癌筛查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伺
8、机性筛查是以个体为单位筛查,医生可以灵活运用筛查方法,个体依从性较好,不需要政府组织,总体费用较低[11]。自然人群筛查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的在一定范围内如社区,以标准化方法进行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其缺点在于无症状人群依从性较差,需要政府部门组织开展,资金投入较大。 4小结 在本次对大肠癌筛查研究工作的综合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肠癌筛查人群推荐在45岁或50岁以上的年龄开始筛查,而对伴有吸烟、糖尿病和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予以重点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