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

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

ID:13311273

大小:7.97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21

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_第1页
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_第2页
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_第3页
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_第4页
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筑速写教学课件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章节题目第二章建筑主体的画法第一节一点透视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目标掌握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与三点透视的透视规律技能目标能熟练的利用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与三点透视绘制相关建筑场景素质目标掌握建筑物的透视规律,并能熟练的绘制重点难点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与三点透视的规律建筑速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主要教学环节:组织教学(2分钟);导入(10分钟);讲解新课(28分钟);累计练习(10分钟)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考勤和学习用具是否带齐。导入:何为透视?透视学:根据物理学、光学、数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的一种绘画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的不同,都是由于我们距离、方位

2、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为什么要学透视学?关系到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运用透视学的好处?有利于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处理画面的主次、空间、远近、虚实等关系,使我们能够在平面的画纸上准确的表现出立体感、空间感和生动感。透视的作用透视用来表现一幅画面的立体空间感。应用时应记住几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想象性的地平线通常与视平线一致。由透视产生的消失点总是处于地平线上消失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这要看观测者的位置与物体对视平面的关系而定。讲授内容:一、一点透视的原理: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宽远窄、近疏远密、近清晰远模糊、最后消失在灭点上、

3、视平线永远在标高上。用处:在建筑上应用于严格左右对称的建筑(法院、政府)二、图示法详细展示一点透视的画法单独建筑、多个建筑、室内、行道树三、练习一点透视的几种建筑形式第二节二点透视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主要教学环节:组织教学(2分钟);讲解新课(38分钟);累计练习(10分钟)组织教学:环顾教室一周,查看学生有无特殊情况。讲授内容:一、两点透视原理:近大远小、两个灭点在同一视平线上、视平线永远在标高上。用处:一般建筑、小品、室内均可二、图示法详细展示二点透视的画法单个几何形体、多个几何形体、单个建筑、大型建筑、多个建筑组合、行道树三、练习两点透视的几种建筑形式第三节二点透视——深度空间表示

4、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主要教学环节:组织教学(2分钟);讲解新课(38分钟);累计练习(10分钟)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考勤和学习用具是否带齐讲授内容:一、深度空间表示法将平面改为具有透视关系的立体面,加上色度的变化,可以增强画面的景深幻觉,这被称之为深度空间。二、深度空间的几种表示法1、通过对一面或两面墙的加重处理,将视线引向灭点,使人产生空间的深度感。2、天空部分的强调会强化向深度方向的运动趋势,并将注意力引到建筑上来。3、突出建筑细节(门、窗、材料等的比例变化)来强调画面深度。4、将人作为比例尺度和画面的补充。三、练习深度空间的几种形式第四节三点透视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主要教学环节:组织

5、教学(2分钟);讲解新课(48分钟);累计练习(10分钟)组织教学:环顾教室一周,查看学生有无特殊情况。讲授内容:一、三点透视多用于鸟瞰、规划建筑写生、快题。二、三点透视的几种表示法几何体三点透视、建筑三点透视三、练习三点透视的几种形式第五节建筑速写——建筑主体平面的表现方法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主要教学环节:组织教学(2分钟);讲解新课(38分钟);累计练习(10分钟)组织教学:环顾教室一周,查看学生有无特殊情况。讲授内容:一、建筑入口的几种画法二、女儿墙的画法三、住宅、公建的画法四、单个和多个建筑阴影的画法五、指北针的画法六、铺地的画法七、植物环境的画法八、实例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古今

6、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7、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声明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