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96056
大小:17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1
《义务教育第4单元 秋水(节选) 非攻(节选) 训练—落实提升练习含试卷分析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解析】 B项,攘:偷盗,偷窃。【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76722099】A.B.C.D.【解析】 D项都是连词,那么,就。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B项,名词,海神名/动词,比得上,赶得上。C项,介词,到/介词,表被动。【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100】例句:秋水时至A.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B.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解析】 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
2、作状语。A项,意动用法。B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101】A.东面而视B.此何故也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 A项,古义:面向东。今义:方位词,东边。C项,古义:脸。今义:面貌或面子,脸面。D项,古义:深明道理的人,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自然,不拘束;不俗气。【答案】 B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亏人自利也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我之谓也C.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D.闻道百【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被动
3、句。C项为介词短语后置句、省略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答案】 B阅读《秋水(节选)》,完成6~9题。6.下列各句中,与“以为莫己若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知之B.震之以威怒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 A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被动句。【答案】 A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中的“穷”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穷寇莫追C.觉宇宙之无穷D.不忍穷竟其事【解析】 C项与例句中的“穷”都解释为“尽”。A项,困厄,处于困境。B项,困厄,处于困境。D项,寻根究源。【答案
4、】 C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B.廉颇闻之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D.闻所未闻【解析】 A、B、D三项均为“听说”之意。C项为“见闻”之意。【答案】 C9.翻译下面的句子。(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译文: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文: 【答案】 (1)这时候,河伯才掉转(或“转过”)他的脸来,仰视面对着海神若迷惘地感叹说。(2)我将长久地被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或“大方之家
5、”)耻笑。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
6、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
7、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