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作业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

ID:13276153

大小:76.86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1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_第1页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_第2页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_第3页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_第4页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测量部作业指导细则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技术设计基准点、观测点的布设观测仪器检验外业观测观测资料检查平差计算编制成果表观测资料整理分析编写变形分析报告资料归档13测量部作业指导细则(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一、准备工作1.收集资料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

2、技术要求和规定。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2.现场踏勘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2.1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3.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3.1技术设计

3、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3.1.3监测网的布设: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13测量部作业指导细则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

4、标系统。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3.1.4内业计算: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4.监测网图上设计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4.1控制网(点)的布设:4.1.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

5、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

6、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2)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13测量部作业指导细则(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在建筑区内,点

7、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在建筑物内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5)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6)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4.2观测点的布设:4.2.1建筑物沉降观测点

8、布设:(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于等于15米或小于15米尔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