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巧用基向量解立体几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巧用基向量解立体几何题(海南省琼海市长坡中学王萧)摘要: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需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往往受到图形的制约,很难在立体几何问题中普遍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题意在立体几何图形中选定一个基底,然后将所需的向量用此基底表示出来,再利用向量的运算进行求解或证明,这就是基底建模法。关键词:基向量、基底建模法、自由性向量是高中数学新教材中一项基本内容,它的引入有利于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有利于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的障碍和空间作图的困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结构,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解立体几何问题,可把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
2、为代数计算问题,并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可操作性,而利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需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但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往往受到图形的制约,很难在立体几何问题中普遍使用,其实向量的坐标形式只是选取了特殊的基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题意在立体几何图形中选定一个基底,然后将所需的向量用此基底表示出来,再利用向量的运算进行求解或证明,这就是基底建模法,它是利用向量的非坐标形式解立体几何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应用广泛,下面本人将通过几个实例来加以具体说明,供参考。引例:如图1,已知正四面体ABCD中,E、F分别在AB,CD上,且,,则直线DE和BF所成
3、角的余弦值为()A、B、C、D、解析:可以以、、为一组基向量。解:设,,,则,,,又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4,则AE=1,CF=1,,,,由余弦定理可得,同理因为,,第6页共6页所以所以又由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可知直线DE和BF成成的角的余弦值为,选A评注:引例的方法有如下特点:(1)当从一点出发的三条不共面的线段长度已知,它们的夹角也已知时,可选择这三条线段所代表的向量作为基向量,然后求解;(2)当从一点出发的三条不共面的线段长度可求出,它们的夹角也可求出时,可选择这三条线段所代表的向量作为基向量,然后求解。其实,引例的方法是通常坐标法的推广,
4、因为当基底中任意两个都互相垂直,且它们三个都是单位向量时,即转入通常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运算。当然如果基底中的任意两个向量的夹角都不等于900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解难度更大而利用引例的方法没有增加思维方法上的难度,只是计算量稍微多一点而已,所以引例的这种方法是通性通法。例1:(08湖南)如图2,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E是CD的中点,PA⊥底面ABCD,PA=2。图2(Ⅰ)证明:平面PBE⊥平面PAB,(Ⅱ)求平面PAD和平面PBE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解析:AP、AB、AD三线段长度已知,且之间的夹角可求,故
5、可以作为基底(I)证明:以为基底,则由题意有∠BAD=60°,所以,而所以====0所以,所以,又PA⊥底面ABCD,,所以PA⊥EB,而,所以EB⊥面PAB,,所以平面PBE⊥平面PAB(Ⅱ)由题意有,作BO⊥AD于O,则PA⊥BO,又,所以为面PAD的法向量,且,第6页共6页设为面PBE的法向量,则,即,,所以解得,令图3书资料3所以,所以所以==3所以故平面PAD和平面PBE所成二面角(锐角)的大小为。评注:本题如按图3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较难,而点的坐标更是难求,用基底建模法不用去找两两垂直的直线,更不用去求点坐标,完全避开这两个难题,从
6、而使得求解过程简洁明了。从考试心理和学习心理来看,例1若用坐标向量法求解,当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立错误时,一般没有分数;而用上面方法求解,会根据学生的书写分步给分。对基础差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来说,获得适当的分数,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鼓励,继而会使他们进入良性循环,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加对数学的情感投入,上课也会更认真一些。图4图5例3:(07浙江)在如图4所示的几何体中,平面,平面,,且,是的中点.(I)求证:;(II)求与平面所成的角.解析:此题可以如图5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但这种建系方法不容易想到,下面用基底建模法求解,读者可以比较一
7、下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第6页共6页解:设,则,以为基底,则,(I)证明:因为,所以==0故,所以(II)解:设为平面的法向量则即解得,令所以所以==又,所以所以与平面所成的角为。上述几个例子中基底之间的角是明确的,其实基底各向量之间的角还可以降低要求,使得基底建模法更自由,例如:图6例4:(07海南文)如图6,A,B,C,D为空间四点。在△ABC中,AB=2,AC=BC=。等边三角形ADB以AB为轴运动。(Ⅰ)当平面ADB⊥平面ABC时,求CD;(Ⅱ)当△ADB转动时,是否总有AB⊥CD?证明你的结论。第6页共6页解:(Ⅰ)略 (Ⅱ)以作为基底
8、,由已知可得而所以===0故总有AB⊥CD。评注:原标准答案是分类讨论的,即分点D在平面ABC内和点D在平面ABC外两种情况证明结论,此处利用非坐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