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

ID:13265312

大小:3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21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_第1页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_第2页
资源描述:

《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读书无用论”的根源及其消除【摘要】“读书”是否有用,自古就有争议。新“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新”,在于人们的教育期望与残酷现实的差距,主要靠社会学习在贫困群体中传播。教育“投入”与“产出”失衡,教育负载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读书”只为求名利的教育价值观,农村教育的“自卑”等因素,使人们的教育期望在残酷现实跟前挫败。  【关键词】新读书无用论;教育公平;农村教育一、新“读书无用论”的表现及危害1.表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读书无用”的社会思潮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发生在“文革”时期,第二次是在2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大潮,“知识贬值”而形成的。第三次,也就是本世纪初滋生的新“读书无用论”。它主要漫延于贫困地区,已成一种较普遍的群体心理弊病。中学生辍学率反弹、高考弃考、大学生辍学等现象背后是“读书无用”的思潮。新“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新”,其源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残酷现实间的巨大鸿沟。“读书”为名利,这是贫困人口的普遍心理。有人认为读完初中上不了高中,是读书无用;有人认为,读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是读书无用;有人认为,读了大学不能就业,工作不理想,挣不了大钱。总之,“读书”倘若

3、不能改变“身份”,在贫困者眼里,它不但无益反尔有害。  2.危害:在(趋势》的作者马克·T.佩恩和金尼·扎莱纳看来,只要有1%的人口在价值观或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当成形成小趋势的群体看,他们会对各种政治运动和媒体产生影响。“在今天的大众社会,只要让1%的人真心做出与主流人群相反的选择,就足以形成一次能够改变世界的运动。”[1]更何况新“读书无用论”已是较普遍的群体心理现象。仅是2009年的高考弃考事件,占了834万应届毕业生人数1/10还多的弃考生,就足以使教育界产生巨大震

4、动。  二、新“读书无用论”根源分析今日,城市里孩子远渡重洋去感受“后现代”氛围时,农村孩子却不再做大学梦,而是退守到“前现代”的困境中。反差如此之大,问题究竟出在何处1.工具理性“读书”观作祟。工业时代,“读书”不再与修身相关,知识成了获得金钱和改变命运的武器,这已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读书”就是上学,“有用”就是“读书”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和改变个人及家庭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学以致用。当“读书”的这些外在功能失去后,“读书”作为武器或工具,就不再有用。人们对教育的工具理性期望的落空就催生了新

5、“读书无用论”。这种工具理性读书观是造成“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原因。  2.教育“投入”与“产出”失衡。目前,我国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10000元之间,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仅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对在校贫困大学生家境的调查显示,一个本科生4年至少花费2.8万,相当于一个贫困县的农民35年的纯收入。  而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难就业,已是铁的事实。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6、“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零工资就业,可见大学生已步入底薪就业的时代”121高昂的学费是农硕士论文发表www.126lunwen.com/sslwfabiao/民家庭的直接经验,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通过媒体及生活圈内就业失败的榜样,进入他们的视域。受到直接的和间接的强化后,农民理性地分析上大学的经济效益,得出结论:“读书”在获取经济利益方面是无用的。如果说直接经验造成了弱势群体是否上大学的两难问题,那么间接地观察学习打消了他们上大学的念头。

7、  3.教育的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弱化。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地承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如今,知识可以换取地位和权力已是个传说,教育承担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使教育不再是通往社会上流的必经路,经济是权力的化身,经济充裕就是意味着地位尊贵。另一方面,弱势群体资源匮乏,而无力影响教育,知识对权利的软弱使得弱势群体进一步被边缘化。  摆脱农民身份,获得尊贵地位,拥有相应的权利,过上富裕的生活是几代农民的心愿。由于缺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读书”近乎是他们唯?的选择,然而,教育食言了,大

8、量失败的例子证明:“读书”这条路行不通。由此,他们无奈地叹息:“读书无用”,对其不再热情。  4.村教育的“自卑。农村教育的自卑就在于以城市教育为准绳,表现为:教育目的城市化(离农教育)、教育内容城市化等。农村教育为了追求共性,抛弃了个性,追随城市教育,终究迷失了自我。然而,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就意味着,在教育选拔的过程中,农村学生将大量牺牲,只有少数能够继续前行,大多数只是“伴读”。这些“伴读”生发现、认识到自己不可能通过“读书”改变“身份”,而学校又不能给予谋生的有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