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64447
大小:31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1
《语言文字运用 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案2 字 形 学案目标 了解错别字出现的原因,重点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考点要求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考点样题1.(2010·山东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依稀 膨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B.涵盖阴霾捉谜藏烘云托月C.贻误甬道交谊舞寥若晨星D.吆喝绪论擦边球名门旺族2.(2008·山东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B.诀别声讯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D.受理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3.(2007·山东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2、是( )A.辨别筹码颠簸秣马厉兵B.忽略题词肄业优哉悠哉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D.伏法寂寥任性对薄公堂4.(2006·山东卷,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宫阙蓝宝石珠光宝器攻城略地B.貂婵踩高跷伏案疾书额手称庆C.缴税捅漏子各行其是螳臂当车D.思辨订书机无上光荣挑肥拣瘦命题探讨“考点要求”其实是一个综合性要求。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只能考查辨认,不能考书写;只能考别字,不能考错字。因此,“书写”“错字”只能放在名句名篇默写和作文中考查。如从选择题角度来看,山东卷字形题呈现出题型稳定、考向明确的特点。1.题型稳定。①题干要求完全是“选出没有错别字的
3、一组”,坚持“只选对的,不选错的”命题理念。②词语覆盖全面:从双音节词到三音节词再到四字短语,均有涉及。③每项只有一个别字。2.考向明确。①坚持三种命题取材范围:a.汉语常用字、次常用字3500个;b.教材出现过的;c.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尤其是当下媒体中出现的。不管哪种取材,坚持考常见常用字,不考冷字偏字难字。②在字形知识点中,重点考查音同音近字、形似字。山东卷连续五年均考字形(2009年把字音与字形放在一起考查),足见其重视程度。预计将会把这种命题理念和特点保持下去的。字形题考查重点是________字、________字。题干要求一般是____________
4、________。错误选项里的别字一般是____个。1.生活中的错别字,你能否发现出来?(1)店铺招牌中的错别字①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②水果店门口:波萝( )③体育用品店标牌:蓝球( )④快餐店门口:大排挡( )(2)宣传广告中的错别字①某交通宣传标语:超载超限,殆害无穷( )②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③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④某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3)报纸杂志中的错别字①某月刊文章:轻时局部凸起,略带搔痒( )②图片说明:登高远望,一揽众山小( )③某报文章:(某集团)办成了非嬴利的会议(
5、 )④某杂志文章:欢愉侧隐之心,溢于言表( )2.你能快速改正下列的错别字吗?给自己打分。(每字1分)①甘败下风( ) ②一股作气( )③自抱自弃( )④震憾( )⑤再接再励( )⑥鼎立相助( )⑦迫不急待( )⑧水笼头( )⑨渡假村( )⑩痉孪( )幅射( )挖墙角( )一幅对联( )金榜提名( )蜇伏( )凭添( )走头无路( )出奇不意( )趋之若骛( )饮鸠止渴( )修茸( )迁徒( )坐阵( )亲睐( )寒喧( )发韧( )弦律( )声名雀起( )做月子( )谈笑风声( )自评得分:___
6、_______1.请你结合实例总结辨析错别字的方法。(1)义辨法。就是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正误的一种方法。不少错别字是由于对一些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而产生的,因此,了解字义,对辨析、纠正错别字很有帮助。例如:①一筹莫展:一个办法也没有。筹,本义是指竹木或象牙等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主要用来计数或作为领取物品的凭证。引申为“计策、办法”。“筹”不能写成“愁”。②针砭时弊:砭,指古代治病的石头针。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砭”不能写成“贬”。③融会贯通:是把多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在一起,从而取得全面的透彻理解。“会”,理解,懂得。“汇”,指水的汇合。不能
7、把“会”写成“汇”。(2)形辨法。在我国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暄”与“喧”。暄,从“日”,指(太阳)温暖,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叫“寒暄”;喧,从“口”,指声音大,声音大而杂乱为“喧哗”。(3)音辨法。即通过朗读来确认书写正误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平时应读准字音。只有字音读准了,才能将字形与字音联系起来,不写错别字。例如:“喘、惴、踹”的读音分别为“chuǎn、zhuì、chuài”,“相形见绌、笨拙、咄咄逼人”中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chù、zhuō、duō”。这种方法,在形近音异字的辨析上非常有效。(
8、4)对举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