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54723
大小:54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1
《高三第一轮复习一------集合与简易逻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针对复习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一、本章知识结构:二、考点回顾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法,子集,全集与补集,子集与并集的定义;2、集合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3、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四种命题之间的转化,了解反证法;4、含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命题的转化,并会判断真假,能写出一个命题的否定;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判断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6、学会用定义解题,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等价变换等思想方法。三、经典例题剖析考点1、集合的概念1、
2、集合的概念:(1)集合中元素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分类:①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数集{y
3、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y)
4、y=x2}表示开口向上,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3)集合的表示法:①列举法:用来表示有限集或具有显著规律的无限集,如N+={0,1,2,3,…};②描述法。③文氏图法(韦恩图法)注:列举法最好不用于表示无限集2、两类关系:(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或表示;(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表示,当AB时,称A
5、是B的子集;当A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邮箱:zxjkw@163.com第4页共4页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针对复习B时,称A是B的真子集。3、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
6、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4、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B,则有A=或A≠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常见结论:一.1.A特别地2.
7、AA3.传递性:ABBC则AC二.1.AB,BC,则AC2.若A≠,则A(但错误)三.若集合A中有N个(N属于N+)则A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2∧N-1个,非空真子集为2∧N-2个四.1.{}或者{}是正确的。2.{0}{{0}}或者{0}{{0}}是对的。考点2、集合的运算1、交,并,补,定义:A∩B={x
8、x∈A且x∈B},A∪B={x
9、x∈A,或x∈B},CUA={x
10、x∈U,且xA},集合U表示全集;2、运算律,如A∩(B∪C)=(A∩B)∪(A∩C),CU(A∩B)=(CUA)∪(CUB
11、),CU(A∪B)=(CUA)∩(CUB)等。3、学会画Venn图,并会用Venn图来解决问题。考点3、逻辑联结词与四种命题1、命题分类:真命题与假命题,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2、复合命题的形式:p且q,p或q,非p;3、复合命题的真假:对p且q而言,当q、p为真时,其为真;当p、q中有一个为假时,其为假。对p或q而言,当p、q均为假时,其为假;当p、q中有一个为真时,其为真;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4、四种命题:记“若q则p”为原命题,则否命题为“若非p则非q”,逆命题为“若q则
12、p“,逆否命题为”若非q则非p“。其中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同真假,即等价。因此,四种命题为真的个数只能是偶数个。考点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定义:对命题“若p则q”而言,当它是真命题时,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当它的逆命题为真时,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两种命题均为真时,称p是q的充要条件;2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邮箱:zxjkw@163.com第4页共4页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针对复习、在判断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时,首先要分清哪个命题是条件,哪个命题是结论,其次,结论要分
13、四种情况说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分且必要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从集合角度看,若记满足条件p的所有对象组成集合A,满足条件q的所有对象组成集合q,则当AB时,p是q的充分条件。BA时,p是q的充分条件。A=B时,p是q的充要条件;3、当p和q互为充要时,体现了命题等价转换的思想。4、.要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当“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为真时,就记作pq,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因此判断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就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5、要理解“充要条件”的
14、概念,对于符号“”要熟悉它的各种同义词语“等价于”,“当且仅当”,“必须并且只需”,“……,反之也真”等6、.数学概念的定义都可以看成是充要条件,既是概念的判断依据,又是概念所具有的性质7、从集合观点看,若AB,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B互为充要条件8、证明命题条件的充要性时,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即条件的充分性),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即条件的必要性).命题点一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1.(2010浙江理数)(1)设P={x︱x<4},Q=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